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高中物理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三
录音中...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物理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
1.如图所示为高中某版本物理教科书中探究影响导体电阻的因素部分的一个示意图,图中测金属丝的直径采用的物理方法是()
A.转换法
B.累积法
C.化曲为直法
D.替代法
*
2.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倾角分别为
α
、
β
的光滑固定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滑,已知
α
<
β
。若它们的质量关系是M
甲
>M
乙
,则()
A.甲先到底,甲的末动能大
B.乙先到底,甲的末动能大
C.甲先到底,、乙末动能相等
D.乙先到底,甲、乙末动能相等
*
3.如图所示,A、B是带有等量同种电荷的两个小球,它们的质量都是m,悬线长度都是L,悬线上端都固定在同一点O,B球悬线竖直且被固定,A球在库仑力的作用下,在偏离B球x的地方静止平衡,此时A受到绳的拉力为F;现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用改变A球质量的方法,使A球在距B为x/2处平衡,则A受到绳的拉力为()
A.F
B.2F
C.4F
D.8F
*
4.如图所示的压力锅,锅盖上的排气孔截面积约为7.0x10-
6
m
2
,限压阀重为0.7N。使用该压力锅煮水消毒,根据下列水的沸点与气压关系的表格,分析可知压力锅内的最高水温约为(大气压强为1.01×10
5
Pa)()
A.100℃
B.112℃
C.122℃
D.124℃
*
5.质量为1kg的物体,从坐标原点由静止开始出发,在水平面内沿x轴正向运动,其所受合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合カ大小为F=3+2x(SI制),物体在开始运动的3m内,合力所做的功是()
A.16J
B.18J
C.20J
D.24J
*
6.真空中一根无限长细直导线上通有电流强度为的电流,则距导线垂直距离为a的空间某点处的磁能密度为()
A.
B.
C.
D.
7.如图,一个边长为的正方形虚线框内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一个边长也为的正方形导线框所在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虚线框对角线ab与导线框的一条边垂直,ba的延长线平分导线框,在=0时,使导线框从图示位置开始以恒定速度沿ab方向移动,直到整个导线框离开磁场区域,以i表示导线框中感应电流的强度,取逆时针方向为正,下列表示i-t关系的图示中,可能正确的是()
A.
B.
C.
D.
*
8.《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注重体现物理学科本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B.注重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终身发晨的需求
C.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D.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二、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9.有一外半径R1为10cm,内半径R2为7cm的金属球壳,在球売中放一半径R3为5cm的同心金属球。若使球売和球均带有q=10-8C的正电荷。问两球体上的电场如何分布?取无穷处为0电势点,球心的电势为多少?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0分)
10.案例
教师在批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作业时,发现做第二题时学生易受电场的干扰,或先入为主、或混淆不清,困难重重、错误较多。
题目:如图,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纸面,分布在矩形区域内。质量为m、电量为-q的带电粒子以速度从ab边垂直射入磁场中,从cd边射出,b边长为L,不计重力作用。求带电粒子通过磁场的时间、出射速度、偏转高度、偏向角和通过磁场的过程中洛伦兹力做的功
问题
(1)分析在思维模式方面,学生解题出现错误的原因。(10分)
(2)给出消除此类错误办法。(10分)
11.案例以下是“波的形成和传播”的教学案例,请阅读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现在学习第一节,波的形成和传播。
【板书】波的形成和传播
[演示]找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演示]敲击音又,听到声音,这是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指明,虽然眼睛看不到波形,但它客观存在,也是疏密相间的波形)
(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激发兴趣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波产生的条件:①波源,②介质。(为研究波的形成奠定基础)
波是怎样形成的呢?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波形?波传播的是什么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板书】实验探索
发放“探究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的实验报告,进行实验探究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波的形成原因和传播规律
实验(一):学生分组实验,每两人一条丝带(60cm左右),观察丝带上凹凸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将丝带一端用手指按在桌面上,手持另一端沿水平桌面抖动,在丝带上产生一列凹凸相间的波向另一端传播。
(2)在丝带上每隔大约2~3cm用墨水染上ー个点,代表丝带上的质点。重复步骤(1)。观察丝带上的质点依次被带动着振动起来,振动沿丝带传播开去,在丝带上形成凹凸相间的波。
实验(二):观察波动演示器上凹凸相间的波。(因器材有限,可以教师操作,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实验步骤:
(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表示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
(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注意观察各个质点振动的先后顺序)
这种波叫作横波,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作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作波谷。
实验(三):观察弹簧上生的硫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拔动水平悬挂的柔软长弹簧一端,产生一列疏密相间的波沿弹簧传播。
(2)在弹簧上某一位置系一根红布条,代表弹簧上的质点,重复步骤(1)。
实验(四):观察波动演示器上疏密相间的波。
实验步骤
1)逆时针转动摇柄,演示屏上的质点排成一条水平线。
(2)顺时针转动摇柄,各个质点依次振动起来。
这种波叫作纵波,在纵波中最密处머作密部,最疏处叫作疏部
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计算机辅助教学
1.波的分类演示
2.横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3.纵波的形成过程及传播规律
(形象直观,巩固升华)
[板书]
1.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分类:横波、纵波
3.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是振动的能量。
师生双边活动,实验探索,总结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问题
(1)请分析案例中四个实验,总结应得出的结论。(10分)
(2)请根据案例内容写出该节课的导入设计。(10分)
(3)请根据案例内容写出该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及其解决方案。(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40分)
12.材料某高中物理教材“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一节有如下演示实验。
如图16.1-1,A、B是两个悬挂起来的钢球,质量相等。使B球静止,拉起A球,放开后A与B碰
撞,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
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
任务:
(1)说明教材所述“换成质量相差较多的两个小球,重做以上实验”的实验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方案。(8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要求:理解牛顿运动定
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
材料二某版教材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部分内容如下: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运动和力等内容。
任务:
(1)简述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24分)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