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十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生物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静脉注射的药物,随血液循环首先进入病人心脏的()。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
2.下列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倍体育种与多倍体育种均涉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B.杂交育种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从而产生新的物种
C.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杂交育种可获得杂种优势的个体
D.秋水仙素可应用于诱变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且作用的细胞分裂时期相同
*
3.图1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成,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处于始终不变状态
*
4.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2中生长素浓度对脱落率的影响体现出生长素的两重性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相同,表现为协同作用
D.生产上还可以用乙烯催熟果实
*
5.下列关于“中心法则(如图3)”含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性状
B.②③过程可发生在RNA病毒中
C.⑤③④过程所需的原料分别是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D.⑤过程揭示了生物的遗传实质,①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
6.某双链D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胞嘧啶n个。该DNA分子复制四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是()
A.15(m-n)
B.16(m-n/2)
C.15(m/2-n)
D.16(2m-n)
*
7.图4表示人在吸气时,膈肌的运动情况。此时,隔肌所处的状态、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的变化分别是()。
A.收缩、缩小、下降
B.舒张、扩大、下降
C.舒张、扩大、升高
D.收缩、扩大、下降
*
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
9.叶肉细胞的下列生理过程中,一定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O2的产生
B.H2O的生成
C.[H]的消耗
D.ATP的合成
*
10.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具有细胞膜但不一定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B.都具有细胞核但遗传物质不一定是DNA
C.都能进行细胞呼吸但不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D.都能合成蛋白质但合成场所不一定是核糖体
*
11.某同学选用叶黄素被破坏的菠菜叶片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是()。
A.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B.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
C.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D.胡萝ト素、叶黄素、叶绿素b、叶绿素a
*
12.1993年,科学家将苏云金杆菌的杀虫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新型的棉花类型。其中运用的生物技术是()。
A.酶技术
B.克隆技术
C.转基因技术
D.细胞融合技术
*
13.家鼠的毛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且黄色对灰色为显性,含AA的胚胎致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无需测交实验,只看毛色即可知道个体的基因型
B.黄色鼠自由交配的后代中黄色鼠:灰色鼠=2:1
C.黄色鼠与灰色鼠杂交能获得最大比例的黄色鼠
D.黄鼠与黄鼠交配得到F1,F1自由交配一次得到F2,F2中黄鼠的比例是1/2
*
14.炎性甲亢是由甲状腺滤泡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滤泡细胞中的甲状腺激素大量释放进入血液,而引起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的一种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B.炎性甲亢患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正常人的低
C.炎性甲亢患者的机体细胞代谢快,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是几乎全身所有的细胞
*
15.某人对某一湖泊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査,下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
B.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和第四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本生态系统保持现在的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C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该营养级的类便中
*
16.下列有关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右心室收缩时,半月瓣关闭,血液不倒流进入右心房
B.左房室口有三尖瓣,防止左心室的血液倒流回左心房
C.主动脉中有主动脉瓣,防止血液从主动脉倒流入左心房
D.肺动脉中有肺动脉瓣,防止血液从肺动脉倒流入右心室
*
17.将下列四种生物分成了a、b、c三类,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a中两种生物都无细胞核,并且都以RNA为遗传物质
B.b中生物除狂犬病毒外都有细胞结构,但三者都含核糖体
C.c中蓝细菌和衣藻属于自养生物,因为都含有叶绿体
D.上述四种生物中只有衣藻遵循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
*
18.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染色体易位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A.基因重组 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结构变异 基因重组
C.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D.基因突变 染色体结构变异
*
19.当人处在寒冷环境中时,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A.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C.人体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
D.人体骨骼肌产热增加,汗腺分泌增加
*
20.人的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有细致的分工,大脑对应区域受损可能使人丧失某种语言能力。下列大脑区域受损与症状一一对应的是()
①不能表达但听得懂
②听不懂但可以表达
③不会书写但可以表达,也听得懂
④看不懂文字却可以书写
A.S区受损、H区受损、W区受损、V区受损
B.S区受损、V区受损、H区受损、W区受损
C.H区受损、S区受损、W区受损、V区受损
D.H区受损、W区受损、V区受损、S区受损
*
21.教师在完成“免疫与计划免疫”的教学之后,邀请当地防疫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做了“预防艾滋,从我做起”的专题讲座。教师利用的课程资源属于()。
A.学校课程资源
B.社区课程资源
C.家庭课程资源
D.生成性课程资源
*
22.初中生物课堂中,对如“温室效应模拟探究装置”“细胞膜结构模型”等教具、学具制作的研究属于()。
A.基础理论研究
B.应用性研究
C.比较性研究
D.开发性研究
*
23.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这一实验结论、实验探究的过程及使用的方法与实验带给学生的“珍爱生命”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同时又要突出该实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A.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和多元性
B.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C.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D.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自主性
*
24.下列关于效度与信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测试效度是指符合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
B.一份试卷如果信度高则其效度必然也高
C.信度是良好测验的必要充分条件
D.效度是测验最基本的条件,是良好測验最基本的特征
*
25.在讲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一节时,教师首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山楂,请一位同学品尝一下山楂,然后引导吃山楂的同学以及其他看到别人吃山楂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不管是吃山楂还是看别人山楂,大家口腔中都会分泌大量唾液,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反应呢?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式为()。
A.故事导入
B.情境导入
C.设疑导入
D.直观导入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ATP产生量与O2供应量之间的关系如图6所示。

问题:
(1)图中A点代表的含义是_________。(3分)
(2)随着O2供应量的增多,_________明显加强,但当O2供应量提升到一定值后ATP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因素可能有_________(写3个)。(6分)
(3)细胞内既能消耗ATP又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写2个),只消耗ATP的场所有_________(写3个)。(6分)
27.传统发酵技术与现代生活依旧很贴近,下面是两则实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人类酿酒的历史已有5000年,葡萄酒制作是否成功,发酵后需用_________来鉴定,在酸性条件下,该物质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3分)
(2)早在公元5世纪的北魏古籍中,就有关于腐乳生产工艺的记载。在腐乳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_。(3分)
(3)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菌种主要来自土壤,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鉴别培养。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最好选择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作为样品,使用的培养基应以_________
作为唯一碳源。在纤维素分解菌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基和接种环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___。(9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8.材料:
以下是某版本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流动的组织一一血液”一节的部分内容:
血细胞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当你做血常规化验时,医生会从你的手指上取一滴血然后将血滴在载玻片上做成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这张涂片上,医生看到了什么呢?
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目的要求: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
材料用具:人血的永久涂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1)将人血的永久涂片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2)对照上图(图: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图略)认识红细胞、白细胞,比较它们的形态和数量。
讨论:(1)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图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2)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红细胞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细胞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盘状(图: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略)。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它们的寿命不会很长,一般只能生存120天左右。不过,你不必担心你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因此减少,因为你的骨髓能不断地产生新的红细胞来补充。
红细胞呈红色,那是因为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铁,它在含氧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红细胞在肺部获取氧,随后随血液流动,在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将氧释放,供细胞利用。想一想,如果体内的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会对健康造成什么影响呢?
白细胞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血液中体积比较大、数量比较少的细胞是白细胞。白细胞具有细胞核。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的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过程,图略)。如果体内的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血小板
(略)
问题:
(1)根据材料确定“血细胞”教学中需要使用哪些教学资源?(8分)
(2)初中生物学教学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有哪些?(12分)
29.材料:
以下是“尿的形成与排出”一节的两个结课案例。
案例1: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泌尿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泌尿系统出现问题,会导致什么后果呢?(教师展示肾衰竭患者的肾脏图片,学生分析原因)
师:当自身无法净化自身血液时,只能借助外界帮助,血液透析令病人很痛苦,有没有长久之计呢?(教师展示血液肾逶析视频)
生:保护好自己的肾脏。
师:我们平时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肾脏呢?
学生根据生活实例进行讨论交流。
案例2: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尿的形成与排出。接下来,请同学们归納尿液的形成过程。同时,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整理。
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的答案进行适当的纠正和肯定,教师做如下总结归纳。
①血液的流动方向: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肾静脉,血液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②尿液的形成:肾小球和肾小内囊的滤过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流动方向为肾脏(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问题:
(1)分析材料,指出两个案例中的教师分别运用了哪种结束类型并做简要说明。(10分)
(2)上述案例中,两位教师的结课方式有哪些共同特点?(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0.某教师在准备“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这节课时,部分教学设计如下所示。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②阐明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③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动物的行为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略)
二、教学重难点(略)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三个层层递进的活动帮助学生习得“动物的行为由先天遗传和后天学习而获得”这一概念。
1.首先通过视烦观看动物的各种各样的行为,使学生初步了解动物有哪些行为并引导学生从动物行为获得方式对动物行为进行分类。
2.其次观看蜜蜂采蜜、红崔喂食金鱼、小猎豹学习捕猎的视频,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并总结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特点及对动物生物的意义。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归纳提炼两种行为在形成、意义、实例等方面的特点。
3、最后视频播放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引导学生分析、探究该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还是学习行为。
4.小结。
要求:
(1)根据教学设计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并说明确立依据。(8分)
(2)尝试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和特点,列举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并举例说明。(10分)
(3)针对教学过程中“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方式”,写出具体的探究实验步骤(12分)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