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六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化学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质谱仪都可用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
B.中国古代利用明矶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C.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OH溶液解毒
D.使用含钙离子浓度较大的地下水洗衣服,肥皂去污能力减弱
*
2.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2NO2(g)≒N2O4(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变化时,不能表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压强N2O4 C2(NO2)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D.
*
3.对于反应CO(g)+H2O(g) ≒CO2(g)+H2(g)△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反应的△H也随之改变
B.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C.升高温度,反应速度加快,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D.若在原电池中进行,反应过程中只有热能的变化
*
4.分子式为C5H11C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6种
B.7种
C.8种
D.9种
*
5.X、Y、Z、W、R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元素。X基态原子有2个未成对电子,Y、R同主族且两者核外电子数之和是X核外电子数的4倍,Z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高于同周期相邻的2种元素,W是常见金属元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Y、Z、R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依次增大
B.Z与Y形成的化合物熔点比W与Y形成的化合物低
C.Z的单质可以在X的最高价氧化物中燃烧
D.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R的强
*
6.下列各组离子,在室温下既不能在强酸性溶液中共存,也不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共存的是()。
A.NH4+、Cu2+、Cl-、NO3-
B.K+、Na+、SO32-、S2-
C.K+、Na+、AIO2-、SO42-
D.Ba2+、Fe2+、NO3-、Br-
*
7.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如图1,关于它的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有酸性,能与纯碱溶液反应
B.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水解只生成一种物质
C.1mol该有机物最多能和7 mol NaOH反应
D.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
*
8.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
A .CH3 CH3CH3
B.CH3 (CH2)2CH3
C .CH3 (CH2)3CH3
D. CH3 (CH2)4CH3
*
9.下列有关实验原理、方法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A.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B.向蔗糖中加入浓硫酸,蔗糖变黑,体积膨胀,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
C.将1-溴丙烷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加热,冷却后加硝酸银溶液,可检验溴元素
D.常温下,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少量BaSO4粉末,过滤,向洗净的沉淀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常温下Ksp(BaCO3)<Ksp(BaSO4)。
*
10.下列图2中实验操作或装置符合实验要求的是()。
A.装置(①可用于制备并收集少量的NO2
B.装置②可用于证明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
C.装置③中X为CCl4可用于吸收氨气或氯化氢
D装置④可用于干燥、收集HCl并吸收多余的氯化氢气体
*
1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中包含5个一级主题和()个二级主题。
A.17
B.18
C.19
D.20
*
12.在一节新课开始,某教师本来准备提几个问题引入新课,但看到学生精神状态饱满,他临时改为开门见山进入主题,结果收到了更好的效果。该教师的这种调控属于()。
A.教学内容调控
B.教学方法调控
C.课堂环境调控
D.课堂时间调控
*
13.在初中化学中,学习化学符号、化学式的相关知识时,适合采用的学习策略是()。
A.联系一预测策略
B.练习反馈策略
C.可视化策略
D.多重联系策略
*
14.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
*
15.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变化较大的一部分,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
A.教学目标评价
B.教学手段评价
C.教学内容评价
D.学业评价
*
16.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
①文献法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④实验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
17.在实际情景中,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改进而得到研究结果。这种研究方法可以称为()。
A.调查法
B.行动研究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
18.对课程目标要求的描述所用的词语分别指向三种学习目标,以下哪个目标不属于三种学习目标?()
A.认知性学习目标
B.技能性学习目标
C.探究性学习目标
D.体验性学习目杨
*
19.化学新课程实施中,最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评价方法是()
A.纸笔诊断性测验评价
B.纸笔总结性测验评价
C.档案袋评价
D.活动表现评价
*
20.合作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A.个人学习
B.现场学习
C.班级学习
D.小组学习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共25分)
2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1)请分析与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
(2)简述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22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一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能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原料是食盐、氯和二氧化碳一一合成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此方法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变换气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独创,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问题
(1)纯碱的化学名称是什么?
(2)结合材料,谈谈侯氏制碱法有哪些优点。
(3)从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有哪些教育价值?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共15分)
23.某化学教师在某次测验中设计了下面的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通入氧气的热水中,白磷可以燃烧
B.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C.溶液中溶质既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D.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考试结果】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1: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解析部分学生不选该选项的原因。
(2)请分析其余三个选项,并诊断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
(3)如果要你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4.以下是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各种金属制品,并请学生找出身边常见的金属制品。
复习旧知:回顾金属的物理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观察实物:学生观察一片打磨千净的铝片表面,然后用坩埚钳夹持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导学生观察铝片表面的变化,并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用铝制作铝锅呢?
教师指导:“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将该组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组员讨论,得出的结论依次向全班同学汇报。
表达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结果汇报,肯定学生的实验成果,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或指出学生的错误判断。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惑,或学生坚持己见的,教师应该给予合理解释,甚至可以重新操作实验,向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分析和归纳,如果所得实验结果有误,应该积极思考,组员交流讨论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并展开组员间的表现评价。
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合金的资料,了解合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问题:
(1)从评价主体来看,材料中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2)列举即时表现评价的具体方式,并做相应的解释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阅读材料,根据任务完成要求。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浓度”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课题2溶解度
课题3溶液的浓度
材料三以下为初中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教材的部分内容。
实验9-7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可用右式进行计算:溶液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
练一练:在实验9-7中,三种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讨论:已知20℃时,氟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根据上述回答问题
(1)设计一个导入方式。
(2)教学重点、难点各是什么?
(3)突破难点的主要措施。
(4 )谈谈完整的教学程序。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