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2018年下半年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
录音中...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教师准备选择一篇语言“如话家常”“平淡自然”的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语言。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朱自清《春》
B、茅盾《白杨礼赞》
C、汪曾祺《昆明的雨》
D 、鲁迅《藤野先生》
*
2.学习中国古代诗词,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借明月思乡怀人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3.在戏剧学习活动中,学生排演讽刺喜剧,教师推荐剧目供学生选择。下列适合的是( )。
A、孙鸿《枣儿》
B、郭沫若《屈原》
C、魏明伦《变脸》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
4.教师指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举例说明插叙在小说中的运用。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鲁迅《故乡》
B、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契诃夫《变色龙》
D、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
5.学习成语专题,教师举例讲解包含“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的成语。下列适合的是( )。
A、一鼓作气
B、摧枯拉朽
C、可歌可泣
D、不耻下问
*
6.学生喜欢寄情山水的古代记游小品,教师推荐这类作品供学生阅读。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柳宗元《小石潭记》
B、范仲淹《岳阳楼记》
C、欧阳修《醉翁亭记》
D、袁宏道《满井游记》
*
7.学习课文《春》,教师讲解文句“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补充运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例句,从而引导学生对该修辞手法加以理解。下列适合的是( )。
A、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B、老人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彭荆风《驿路梨花》)
C、花朵儿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宗璞《紫藤萝瀑布》)
D、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叶圣陶《苏州园林》)
*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教师应“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多种媒介的阅读是指运用多媒体开展阅读
B、多种媒介的阅读主要倾向文学作品的阅读
C、自主选择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阅读
D、自主选择能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
9.某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围绕“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品味作品语言时,重点关注文本的科学性
B、进行情感体验时,侧重关注体验的准确性
C、感知人物形象时,需要关注感知的过程性
D、交流阅读方法时,特别关注方法的统一性
*
10.某版七年级教科书中列有补白,介绍了“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和拟声词”的知识。对这些补白作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帮助学生解决解读文本时遇到的困难点
B、引导学生系统学习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
C、提示学生语法知识是七年级考查的重点
D、激发学生学习课外语法知识的浓厚兴趣
*
11.阅读汉字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你的“初”字怎么总写错呢?
生1:我搞不清楚偏旁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即使每次同学都帮我纠正,我也还是记不住。
师:两点是衣补旁。做衣服的初步工作是用刀把布裁开,缝成裙子、裤子。
生1:这样说我就明白了,那一点的偏旁是怎么回事呢?
师:一点的偏旁是示补旁。古人到神社祭祀,你想想“神社”怎么写。
生1:老师,“祭祀”的“祭”不是示补旁。
生2:你不仔细看,“祭”下面不就是个“示”?(大家笑)
师:向“神”行“礼”,去“祈祷”“祝福”,求“福”避“祸”……
生1:看来示补旁的字都跟祭祀有关,学校旁边的文天祥祠的“祠”也是示补旁。
师:你说得太对了。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汉字的具体写法
B、教师不必用上课时间讲解学生认识的汉字
C、教师按照汉字教学的规律进行了汉字教学
D、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偏旁进行了区别
*
12、阅读两位教师关于《杨修之死》的作业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有关章节,你认为小说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这样的曹操形象?
教师乙:现代人应该“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对上述作业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甲意在引导学生评析历史人物形象
B、教师乙意在帮助学生总结为人处世经验
C、两个作业设计都重点关注读写结合策略
D、两个作业设计都基于对课文的拓展延伸
*
13、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科学小品文的作用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这类文章非常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请大家看屏幕上的两个句子,比较课文原句与改句哪个好,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出示多媒体课件:
原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改句——立春过后,大地苏醒,冰雪都化了,草木萌发,各种花都开了,再过两个月,燕子回来了。)
(生讨论)
生:原句好,例如,“苏醒”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苏醒”一词用得生动形象。
生:“萌发”这个词写出了春天旺盛的生命力。
师:“草木萌发”让我们联想到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的——
生:“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生:“融化”比“都化了”好,“融化”表现了冰雪逐渐消融的过程。
生:“次第”用得好。“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写出了花儿竞相开放的状态。
师:正如朱自清先生写的——“红的像火……”
生(齐):“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师:“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生:“翩然”写出了燕子轻快敏捷的身姿,比“回来了”生动。
师:“次第”“翩然”这些词都比较典雅,更有表现力。
师:通过品味这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形象的拟人和典雅的用词,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吸引力。
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比较科学小品文与散文,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
B、比较课文的原句与改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性
C、比较两篇课文的语言,意在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章描摹的春天之美
D、讲解拟人和比喻,使学生领会修辞在不同文章中表达效果的差异性
*
14、阅读某教师“书信写作”的教学活动设计,按要求答题。
教学目标:学习书信写作的基本格式,了解现代和古代的书信用语的特点。
活动一:学生阅读书信写作案例和解析材料,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发展变化历程;小组
分享学习成果,教师评论、总结。
活动二:学生用现代书信用语和格式给孔子写一封信,装入信封,放在信箱里。
活动三:学生从信箱里随机抽取一封信,阅读之后,以孔子的身份,用古代书信用语和格式写一封回信。
活动四: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回信者组成学习小组,将两封信作为学习材料,在对比分析后总结古今书信写作格式和用语的特点及异同。
对上述教学活动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活动一中应该加入系统的书信写作知识讲解
B、活动二和活动三为后续对比分析奠定了基础
C、活动四有助于学生获得书信写作的理性认识
D、四项活动说明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15、阅读某教师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综合性学习不是孤立的行为,不是学生一个人的活动,每一次开展的好的活动都是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的情感沟通。
我们应该对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丰富的情境。这次活动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其中不仅包含了家长和学生的智慧,更包含了家长和学生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的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和学生合作,让学生和其他科目的老师合作,让学生和博物馆合作。当然,这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而是因为很多工作靠一个人是做不了的。在这个时代,必须学会合作。
经过反思,这次活动也有很多遗憾,比如很多过程性资料没有留存,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等等。这也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改进的。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强综合性学习的实效应该留存过程性资料
B、实施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必须进行小组的合作
C、综合性学习必须由学生自主向社会资源求助
D、凭教师个人的力量难以独立设计综合性学习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一)阅读某教师“从《社戏》到《故乡》看鲁迅”教学设计,回答第16小题。
案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故乡》中的人物形象,知道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本节课
我们也借鉴这种手法,探究文章的主旨。
【比较阅读】
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回顾这段文字:“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读着这段优美的文字,我们眼前浮现出一个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小英雄形象。说到少年,《社戏》中也描写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比较《社戏》中的少年和《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找出他们的相似点。
年龄:和“我”年龄相仿,十一二岁。
生活环境:离海边不远的偏僻的农村。
生活状况:无忧无虑。
和“我”的关系:和“我”以哥弟相称,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性格特征:活泼、勇敢、热情、纯真……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他们非常相似,我们可以把少年闰土看成《社戏》中那群少年中的一个。他们都
是“我”在故乡亲密无间的小伙伴,是充满阳光的、美好的少年。
【讨论续写】
当年的小英雄闰土长大后,却变成了一个迟钝麻木的“木偶人”。二十年后,《社戏》中这群孩子在故乡
见到“我”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讨论:二十年后,长大了的《社戏》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续写:想象二十年后“我”在故乡遇到其中一个孩子的情景,进行续写。
续写要求:①结合人物特点和时代背景;②写出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的变化及“我”的感受;③150字
左右。
【展示交流】
展示并说出自己续写的理由,其他同学补充评价,老师点评。
16.(分析题)(1)评析“比较阅读”环节的作用。(10分)
(2)评析“讨论续写”环节的目的。(10分)
(二)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第17-18小题。
案例:
阅读,真好
①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网游,有人喜欢吃吃喝喝,而我喜欢阅读。
②我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坐在书房里静静地看书,看天南海北的故事,和书中人物尽情交流。
③阅读,它有一种吸引力,让我放松,让我快乐,让我坚强。
④阅读,让我在恢心的时候重获信心。记得初一那年,竞选班干部,自幼做贯了班长的我没选上,心中有丝丝失落。再加上一些同学话语的催化,好强的我军训第二天回家便泪流满面。恰是那时,我在书中读到了贝多芬双耳失聪依然坚强,读到了爱迪生失败多次还坚持做实验的故事。那些故事如重锤,反复地敲打着我的心房。是的,面对生活的风雨,不要害怕,要有信心。当班长需要过硬的成绩,现在没选上,证明实力不够,有本事就拿成绩去争回来呀,相信拼搏之后总会见到阳光。于是,不服输的我在连考五次第一之后,终于凭实力赢得了班长职位。
⑤阅读,让我在愤怒的时候变得理性。初二上学期,我和一个好友发生了口角。当时,我气鼓鼓地回到教
室,埋怨朋友的小气和口不择言。正生气时,一个从书上看来的故事在头脑中浮现:春秋时,齐国有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管仲与鲍叔牙。尽管管仲做了什么,鲍叔牙总是理解他。这个故事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平静,让我思考:小气、恶毒,这是我朋友的特点吗?当然不是,我被罚扫地时,她帮我扫了一周,我的钱丢了时,她陪我吃了一个星期的素,艰苦却极开心。我的朋友对我这样好,我却因为一点小矛盾就认为她是个恶毒的人。于是,我和朋友重归于好。
⑥阅读,让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初三上学期,学习极为紧张,一连几次考试,我都考得十分不如意,升
学的压力、父母的指责、老师的期望、自己的失落,种种压力一层又一层地扣在我身上,我快透不过气来。但我硬是挺了过来,为什么?因为阅读。每每遭遇学习上的困难,我便会一头扎进书房,读名人传记,从中获得力量。拿破仑、乔丹、奥巴马、贝克汉姆,这些名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总是能在我最失落的时候,抚平我的忧伤,让我振作精神,再次奋斗,直至成功。
⑦有人说,看闲书是玩物丧志。而我,要感谢阅读,是阅读给我带来正能量。让我在痛苦时变得坚强,让
我在孤独时获得温暖,让我在迷茫中发现希望。阅读,你会是我一生中永不离弃的依靠。
⑧阅读,真好!
17.(分析题)请从第④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18.(分析题)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2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三)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第19-21小题。
纪昀《河中石兽》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思考探究】
1.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2.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下面这则资料也许会引发你新的思考,请与同
学交流。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
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资料见《唐铁牛与蒲津桥》,《山西文史资料》1999年21期)
【积累拓展】
1.背诵这篇课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②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④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单元介绍】
本单元重点学习浏览。浏览时,可以一目数行地扫视文段,迅速提取字里行间的主要信息。另外,还要在
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预习提示】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异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阅
读课文,看看作者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参考注释,留意某些词古今不同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三. 论述题:
【学生情况】
七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9.(论述题)翻译原文中画线的句子。(20分)
20.(论述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1.(论述题)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