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某版本教材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先秦文选”专题阅读,下列适合选入的是( )。
A.王充《论衡》
B.范晔《后汉书》
C.左丘明《国语》
D.司马光《资治通鉴》
*
2.在“跨文化专题研讨”选修课程学习中,教师为学生推荐中外同类题材的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A.《简·爱》与《西厢记》
B.《哈姆莱特》与《茶馆》
C.《老人与海》与《彷徨》
D《三国演义》与《巴黎圣母院》
*
3、学生在成语探究活动中,梳理成语的来源,下列归类完全正确的是()。
A.源于神话传说:女娲补天、夸父逐日、青梅竹马
B.源于历史故事:完壁归赵、白手起家、投笔从戎
C.源于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杞人忧天、掩耳盗铃
D.源于古代诗文:舍生取义、水落石出、分秒必争
*
4.教学李商隐《锦瑟》,教师列举其他化用典故的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用典”的文学传统,下列适合的是( )。
A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B.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C.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5、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与“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两个学习任务群,教师发现二者的目标和内容“重复中有提高”,下列阐释不正确的是()。
A.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聚焦特定专题研究
B.在理解历史内涵的基础上认识当代价值
C.在记录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
D.在积累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表达能力
*
6.教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教师安排学生梳理“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建立语言资料库,下列适合的是()。
A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B.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C.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
7.讲解《石钟山记》中“古之人不余欺也”,教师列举其他倒装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特点,下列适合的是()。
A.秦,虎狼之国。(《屈原贾生列传》)
B.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C.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D.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公(《曹剃论战》)
*
8.赏析《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教师让学生积累同样运用借代手法的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A.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杜市《曲江二首》)
B.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伟业《圆圆曲》)
C.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岗毅《梅岭三章》)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第9题~11题缺失
*
12.阅读关于朗读教学的反思,按照要求答题。
一些教师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读出xX语气。“读出感情”,首先需要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中隐含的感情,这依赖于基本的阅读能力。但朗读又能够促进理解。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必须与咀嚼词句紧密融合。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
对上述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朗读与理解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B.朗读品质取决于文本理解的深浅
C.阅读能力影响对文本感情的理解
D.读出感情需要仔细揣摩文本语言
*
13.阅读关于教师问题设计情况的归纳,按照要求答题。

对上述归纳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属于“是何”型问题
B.“作者在上阕极力描绘景色之壮丽,目的是什么"属于“为何”型问题
C“对文章中阐释的关于理想的内容,你如何看待’属于“如何”型问题
D.“梳理课文内容,归纳总结作者使用的写作技法属于“若何”型问题
*
14.阅读下面的教研论文,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解读与史学解读不能混为一谈,具有独特的对象和路径。对文学类文本而言,教学解读与文学解读一样,都需要读者带着自己的阅历、经验等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本对话,从而感知、理解、鉴赏、评价文本。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文学解读是自主化、个性化的一种阅读活动,其解读结果只属于解读者自己;而教学解读面对的是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是为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发展服务的。由于需要发挥文学类文本的育人功能,其解读过程和结果就需要考虑特定的价值取向。综合而言,教学解读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立足学生实际、立足文本特质。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解读和文学解读在对象和路径上具有差异性
B文学解读是基于读者个人阅历和经验的独特阐释
C.教学解读是独立于文学解读之外的教师专业能力
D.教学解读需关注学生阅读文本的心理感受和认知
*
15.阅读《范进中举》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范进最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官?我们刚才聊胡屠户,是通过其言行细节、前后变化来分析的。请找出描写范进的相关细节及变化,在课文中圈点勾画,写下评注。
生1:还没有当官,他就开始收别人的银子了,以后岂不是更贪婪吗?他必然会成为一个赃官,还会是一个庸官。
师:张乡绅提出,“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七绕八拐两个人就变成世弟兄了。对于人家如此的说法,范进怎么回答?
生2:回答得非常自然:“晚生侥幸……可为欣喜。”师:张乡绅说他们如“至亲骨肉一般”。从见第一面到“至亲骨肉”用了多长时间?
生3:不到10分钟。而范进对此是默认的!他和张乡绅是相互利用的。
师:一语中的,还有其他的推断吗?
生4:被打醒的范进,坦然接受邻居给他穿鞋;胡屠户也给他扯衣服,扯了几十回!扯衣服一两次是很正常的,可是能坦然接受被几十回的扯,当官的架势立马显现出来。
师:中举后的那份得意、那份傲气,尽在这一“扯”公之间。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第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整合范进相关的信息进行推断
B.聚焦文本细节会影响学生对范进形象的整体感知和认识
C.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的教学意图都紧扣第一个问题
D教师用点拨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案例: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叙事性很强的行情诗,以第4节为例,将此节生活场景以小说形式简单里现,(呈现PPT)
你搭好灶火,拍去围裙上的炭灰,尝到饭已煮熟了,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把夫儿们的村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师:改写后的这段文字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生:没有一定的逻辑。
生:这段文字虽是生活画面的再现,但是缺少完整的故事情节。
生:是零碎的,瞬间印象式的,跳跃的。"
生:很平白,缺少情感。
师:很有道理,我们一起读读原诗,比一比,看原诗这段文字的特点怎样?
(师生齐读第4节)
生:原诗用“在……后”的句式来概括,形式整齐。生:节奏感强,原来零碎的细节随着节奏有规律地出现了。
生:有着强烈的抒情性,也具有了诗的意味。
师:非常好!叙事,在这里被诗意化了,这首诗的诗意化除了体现在叙事上,还体现在人称变化上。请大家具体谈谈。
生:有的整节用“你”,有的整节用“她”,有的整节用“我”。
师:看出一点眉目了,大堰河与“我”两个焦点人物,以“你”“她”“我”的人称变化,在诗行中交替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呼告。下面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9、12节,体会这种形式与呼应,大家注意形式的背后有怎样的情感表达?(呈现PPT)
……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
师:这是提取后表现大堰河对“我”的情感的关键诗句。大堰河情感表达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生:压制、隐忍。
生:试图掩藏,不能说出,欲说还休。(呈现PPT)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教师
……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大堰河,
……
我敬你
爱你!
师:这是提取后,表现“我”对大堰河情感的主要诗句,比起大堰河对“我”,这份情感表现特点又如何?
生:坦诚地表白,直接地喷发。
师:这两种情感的表达一隐一显,一敛一放,一呼一应,相互交织,相互映衬,自然流淌,既与外在形式结构照应,又与母子内心彼此依赖、难舍难分吻合。形式是表现情感的需要。形式感的背后是情感自然流淌的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诗意化的表现?
16.(1)请阐释该教师是怎样从语言入手引领学生欣赏诗歌的。(10分)
(2)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该教师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请写出其中两种并加以简要分析。(10分)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锦鲤”现象
①在这个被因特网覆益的时代,网络中的一些现象总是能被以超乎想象的速度传播。好比“锦鲤”一词,以往指一种高档观赏鱼,而现在更多指的是运气极佳的人,“转发锦鲤,祈求好运”具有网络走红的现象。那么,转发锦鲤真的可以获得好运吗?
②答案自然是不能,可为什么锦鲤却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上微博热搜?我想,大约是人们心态过于浮躁,急于求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在作崇。只相信锦鲤,而不相信踏实努力,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3在某大型综艺节目中拥有无数黑历史的女星被奉为锦鲤,不求上进却依旧成功出道,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当然,其中不乏嘲讽的味道,然而,我想更多的还是对她运气的羡慕或忌妒。某些著名主持人也被称为“保送组合”,在大考小考前被考生疯狂转发,以保及格;某网红在电竞战队斩获冠军后也成为锦鲤大队中的一员……迷信锦鲤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了。有人甚至以为,转发锦鲤便可一举成名,一步登天,简直可笑。
④锦鲤永远只能在你为了自己的目标拼搏、奋斗之后生效。它不是神丹妙药,更不是魔法。如果你没有为了考试而认真复习,那锦鲤怎么可能保你及格?如果急于求成,想要不劳而获,必然会一无所得。
⑤直到现在,深入人心的也是歌颂努力刻苦的诗歌,而不是歌颂好运气的诗歌。尼采曾说:“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是啊,放下心中的浮躁,停止对时间的浪费,不要做转发锦鲤就有让你一飞冲天的美梦了。着眼现在吧,着眼脚下吧,努力永远不会为时已晚。只有努力,你才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只有努力,那些你以为永远不会到来的好运才会到来;只有努力,你才会去往你想去到的远方。
6锦鲤不是让你成功的神兽,努力才是通向成功的车票。你所有的努力,都会一点点给予你回报。所以,不要着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脚踏实地,公努力拼搏、奋斗,终有一天,你便会遇到“锦鲤”。
问题:
17请从第②③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18.请指出该习作在论证方面的一个优点或者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课文原文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逸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奏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本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箦笃谷偃竹记》。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贯中脉”。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故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本文到第三段末尾,论点已阐述清楚,而后面两段突破了议论文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那么,后面两段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