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2015年下半年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
录音中...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教学《边城》后,教师推荐“爱情悲剧”主题的小说,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铁凝《哦,香雪》
B.小仲马《茶花女》
C.莫泊桑《羊脂球》
D.茹志鹃《百合花》
*
2.教学《孔雀东南飞》,教师要求学生梳理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朝代最早的叙事诗是()
A.《陌上桑》
B.屈原《离骚》
C.《诗经·氓》
D.白居易《长恨歌》
*
3.设计《死水》教学时,教师准备引入一篇采用“美丑对照”原则创作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雨果《巴黎圣母院》
B.老舍《茶馆》
C.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
4.指导话题作文“春光无限好”时,教师建议学生引用描写春色的古诗名句,増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下列名句合适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5.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总角:婴儿一两岁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束发:少年七八岁
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 豆蔻:女子十五岁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加冠:男子二十岁
*
6.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C.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D.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7.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
A.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
B.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C.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见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
D.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
8.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设计了《“悦读”学习自我评价表》(见下表),对该评价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具有操作性,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讨论、交流能力
B.具有过程性,能够考察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学习状况
C.具有激励性,能够激发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D.具有同一性,能够用标准的尺度对学生阅读做终结性评价
*
9.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深入研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阅读论述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B.阅读常用应用文,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为主,不必做过多分析
C.阅读新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等
D.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重视对文本的具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无限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任意表达个人见解
*
10.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题的评价,下列不正确的是()。
A.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
11.阅读有关《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
今天上午教学《孔崔东南飞》,一位学生说:“刘兰芝和焦仲卿为什么非要死呢?怎么不状告焦母?”全班一片哗然、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刘兰芝、焦仲卿的命运。学生有的说他们可以像司马相如、卓文君那样私奔,有的说将就过日子不也挺好的嘛…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结论的可能性:(1)起诉焦母不可能,当时没有《婚烟法》,就是有,也会站在封建家长一方:(2)如果他们私奔,可以逃离本地,却逃不出那个社会;(3)如果他们屈从,人物形象不那么鲜明,情节也不那么动人,故事就缺乏悲刷色彩。最终,全班认识到:他们只有为了爱情“同归于尽”,化作鸳乌,才能体现对封建家长制扼杀忠贞爱情的批判,以及对忠贞爱情的赞美。
对该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
B.学生通过讨论各种可能性,从多元的角度解读诗歌
C.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生成的空间,找到新的教学切入点
D.教师灵活放弃课堂预设,转换到新的方向,得出新的结论
*
12.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
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述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王进贾府”的视频片段。第三,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学生讨论,小组江报,展示个性化观点。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从整体设计和安排来看,教师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
B.第一环节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C.第二环节使用视频时没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教学意图不明确
D.第三环节拓展阅读引人的资料,与课文的教学重点联系不紧密
*
13.阅读《荷花淀》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孙犁用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荷花淀不同的女性形象。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女性个性鲜明,但孙却并没有给他们取名字,这是疏忽吗?
生:我认为作者不是写个体,而是以这些女人为代表的荷花淀人民,写的是群像。
师:是啊,这些女人正如荷花淀的荷花一样可爱,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柔弱的女人积极身到这场战争中呢?
生:写女人投入到战争中,是为了表现抗战时期人民的顽强精神。
师:哦,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战争是残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三幅照片、直面战争的本来面目。(全班看图片)战争留给人们的似乎只有无尽的悲伤,但孙犁笔下的战争为什么透着一种美感?请大家思考,一会儿各抒已见。
对该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从不同视角提出间随,対文本把握得比较深入
B.三个问题搭建学习平台,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C.问题一和同题三设计巧妙,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D.引入的图片资源具有明确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生维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案例: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不清楚。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知道都达夫在“落蕊清担”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膩程度。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的那么细,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家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膩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B:《纪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定《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货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得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容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
问题:
16.(1)请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10分)
(2)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0分)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①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段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②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部关于潹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的匠人,带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倒刺的细草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细缝之中,细细打磨,磨完一翻对着灯光细细打量后,再不慌不忙地继续磨。磨好的地方用灯光一照,便漾出一层琥珀色的光辉。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晶莹。“磨”使潹器脱胎换骨,精美绝纶。
③“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匠人蔼然地说道。这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昔有贾岛之“推敲”,“千锤百炼”得一“敲”字。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60余年汇校《红楼梦》。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如同少了点晴之笔的龙,难以腾飞。
④当今社会却恰恰缺失这种“磨”的意识。前日,惊闻某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科书,在处书中竞出现五处错误。记者究其原因,有关人士的解释竟是“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到出版的时间,以求盈利。"这令我心中满是凉意一一连教材这种最需要“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何况其他呢?我又忽然记起那纪录片拍摄的乃是日本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未获得太多认可,这其中是否也因为少了“磨”的缘故?不止漆器,我们的很多国货都因做工粗糙而在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一个“磨”上面呢?
⑤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成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能在灯下欣赏那精致美妙的漆器,正是“磨”带来的醉心怡情。其实,我们需要那“磨”出来的精致,涤荡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引领人们诗意地栖居。
问题:
17.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別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分)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12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21.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实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行于咏叹。”(《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
阅读诗序,朗读并背诵全诗,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你怎么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