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高中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一
录音中...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历史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负有一定的义务,包括()
A.不定期朝觐周天子
B.周天子出征时,只需要提供粮草,不需要派兵
C.诸侯征讨叛乱势力后,向周天子举行“献俘”仪式
D.诸侯一旦受封,封地及封号不得收回
*
2.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贬损自己,一般都以“臣等昧死”“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儒家观念的全面传承
B.“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
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
D.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
*
3.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
*
4.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下列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
5.“自明革中书省,析其事权归之六部…而内阁惟司票拟之职……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压制六卿矣……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这表明()。
A.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B.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C.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渐强化
D.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
6.明代《闽部疏》记载:“凡福之纳(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这反映当时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7.“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
④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
8.曾纪泽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个贡献具体来说,就是()。
A.消灭侵略新疆的外国势力
B.领导三元里抗英斗争
C.坚持反割台斗争的正义立场
D.外交谈判中维护了国家主权
*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武昌起义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清朝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上述内容()。
A.说明了革命势力的强大
B.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C.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D.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
*
10.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做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热而无情的。”史沫特莱笔下的这场战役是指()
A.平津战役
B.准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百团大战
*
11.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A.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D.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
12.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钓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
13.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帝国主义斗争的延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下列有关抗美援朝战争意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打击美国的侵略气焰,维护世界和平
B.鼓舞世界广大人民投身反帝斗争
C.为国内的恢复和建设营造和平环境
D.直接促成中苏两国结盟
*
14.1960年和1979年,中共中央先后提出了两个以“调整”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八字”方针。尽管相距近20年,但两次“调整”的重心都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这两次“调整”都()
A.体现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B.面临有利的国际形势
C.全面纠正了“左”倾错误
D.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型
*
15.苏格拉底是古代雅典卓越的思想家,被后人认为是西方哲学的莫基者。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检察官指控,罪名是煽动青年、不尊敬城邦的神。经过抽签选举的500名雅典公民组成的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苏格拉底为自己进行了辩护,陪审法庭经过两轮投票,最后以360票对140票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
A.程序的公正性不能确保民主的真实性
B.民意的广泛性决定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C.公民的社会政治素养与民主无必然联系
D.古代雅典民主与现代民主有内在一致性
*
1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民主权则成了法律的法律,而且并没有像在其他国家那样被虚捧而架空。”下列选项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联邦政府的组成
B.行政、立法、同法的分权制衡
C.联邦法律至上
D.总统、议员由选举产生
*
17.1789-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以三分之二多数复议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
A.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B.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D.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
*
18.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的地位在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
19.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指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可能是资产阶级的国家。列宁得出以上结论的基本依据是()
A.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论述
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C.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主义运动自身的发展规律
*
20有学者指出:“冷战史表达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利益竞争和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之争,更具实质性的是两种对抗性社会制度及其指导性意识形态的斗争。”造就这种格局的制度性分裂和意识形态对抗应起始于()。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雅尔塔会议
D.杜鲁门主义
*
21.1960年,戴高乐听到法国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做了……”下列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
22英国人弗雷德里克・泰勒在其著作《柏林墙》中指出,柏林是美苏两个大国博弈的棋盘,而柏林墙就是双方都最看重的那颗棋子。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柏林墙阻止了“冷战”的发生
B.德国成为美苏的殖民地
C.德国成为美苏争夺的重要力量
D.柏林是“冷战”的最前线
*
23.“春秋三传”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左传》
B.《公羊传》
C.《谷梁传》
D.《吕氏春秋》
*
24.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志目录是()
A.《资治通鉴》
B.《汉书·艺文志》
C.《玉海》
D.《隋书·经籍志》
*
25.唐代出现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的著作,即刘知己所作的()。
A.《通典》
B.《政典》
C.《五代史志》
D.《史通》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7.简述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史学观点有哪些。
28.简述开发历史乡土资源有哪些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设民族国家,第二阶段为民族侵略与扩张。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16-17世纪,西欧摧毁普世世界国家,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家。刚开始资产阶级与王权相结合,但随着王朝国家不能体现他们的利益要求,他们展开了对王朝国家的批判,要求获得自由平等人权,要用新的政治原则、观念来构建民族国家。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分为三个阶段。清末民初是形成阶段,该阶段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五四时期是发展阶段,开始从文化上寻找落后的原因,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民族主义与政治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十四年抗战是高涨阶段,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但是长久以来,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即与现代性变迁,特别是国家建设密切相关的这一面,被严重忽略了。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西欧近代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以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设”的一面。(10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讲授完毕后,王老师组织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讨论。上课伊始,王老师以中央集权制不断强化为线索,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利大还是弊大”作为讨论题目,将学生分成两组,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展开讨论,陈述各自的理由。一堂45钟的讨论课,学生们可谓唇枪舌剑,不仅列举课上学到的知识,还将自己的心得体会、课下搜集的资料用到讨论中,学习气氛热烈。王老师看到这样的场景,感到十分欣慰。
问题:
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该教师组织的讨论课的作用和注意事项是什么。(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黄老师在讲授“两次鸦片战争”一课时,选取国产影片《鸦片战争》中的一段场景作为开场白,具体内容如下。
黄老师提示最近有一部影片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1839年,中国南部一个海滩上,在一个泡满滚烫的石灰水的水池边,聚集了大量民众和士兵。一位面容严肃、威风凛凛的清朝官员一声令下,整箱的鸭片被扔入池中。万众欢腾,钟鼓齐鸣。请同学们猜猜,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
经过这样的一番解说,早已了然于胸的学生们脱口而出是《鸦片战争》。黄老师趁机说道:“对。”然而英国殖民者却恼羞成怒,为了维护万恶的鸦片贸易,一年后,满载大炮和士兵的英国舰队驶达广州外海,鸦片战争因此拉开了序幕,这就是本节课的主题……
问题:
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该教师的教学导入是否恰当并说明原因。(16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2分)
32.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课文摘录:
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齐集天安门,举行游行示威,高喊“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口号。但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这也使得从北京开始的学生爱国运动迅速推向全国。
北京学生大批被捕的消息传到上海,爱国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6月3日,上海出现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商人罢市,标志着中国エ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在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和约上签宇。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除12名代表外,还有共产国际代表和陈独秀派来的代表。由于法租界巡捕突然搜查会场,会议最后一天是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的。大会通过的纲领,首先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大会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在大カ开展エ人运动中,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在革命紧要关头,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限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汪精卫决定与共产党决裂,7月15日,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革命暂时转入低潮。不久,宁汉合流。
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