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半年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某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的选文包括《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报告文学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A.王宏甲的《王选的选择》
B.萧乾的《流民图》
C.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
D.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
*
2.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选修课程实施建议,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选修课程设计更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
B.选修课程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和实际水平
C.教师要做好选课指导,师生协商确定课程取舍
D.学校特色和教师特长都可以成为选修课程的生长点
*
3.教师设计“语言文字应用”系列的选修课程,下列适合的是()。
A.演讲与辩论
B.采访与编辑
C.民俗旅游文化
D.儒家论著选读
*
4.下面是一位学生整理的“古今异义词”笔记,不正确的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
B.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淘《六国论》)
D.今齐地方千里(《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
5.学习《陈情表》,教师播放自己唱给母亲的《鲁冰花》,对这一教学资源分析恰当的是()。
A.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B.歌曲脱离课文内容,削弱了教学资源的价值
C.缺乏思维深度,但能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D.用新颖的形式唤醒学生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
*
6.“从课文中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体会其音乐性,并背通这首诗。”这是《再别康桥》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下列选项中,对其设计意图分析恰当的是()。
A.引领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图画美
B.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C.引导学生分析阐释诗歌的艺术手法
D.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
*
7.学习《祝福》后,学生提问:“我”的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下列解说不正确的是()。
A.“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
B.“我”作为祥林嫂一生的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表达“我”的内心世界,更为深刻地揭露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D.作为一个知识启蒙者,“我”的出现增加了观察祥林嫂的视角
*
8.学习《蜀道难》,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写一段评价李白的文字。课堂上,教师展示了几份学生作业和自己的“下水文”。对这一活动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A.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人地解读文本
B.师生交流能够激活学生的阅读体验,理解诗人情感
C.借助“下水文”,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D.自选文体评价诗人,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第9~13.略
*
14.阅读《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又是一件书法瑰宝
师:大家请看插页,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总体上比较有气势,笔力道劲。
生2:我喜欢这幅字飘逸洒脱的风格。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谁?
生3:王義之。
师: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下面,我们就一同来欣赏这篇文章。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书法导入课文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B.书法作品的欣赏削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
C.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书法作品的艺术美
D.引导学生交流对书法的感受符合语文学习要求
*
15.阅读《马克思基前的讲话》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把文章的第一段做了一些改动,读给大家听听——“当代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心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逝世了。”大家比较课文,看看有哪些不同之处,思考修改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生1:去掉了“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这个具体的时间,这是马克思逝世的时刻。作者永远不会忘却,凝聚着作者无限伤痛。没有这一特定的时刻就无法表达作者强烈的感伤。
生2: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删去了“最”,就削弱了马克思的影响。把“停止思想了”改为“停止心跳了”,不能照应思想家,也不能表现马克思一生不断探索不停思考的特点。
生3:删去了:“还不到”,不能充分表达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遗憾之情;“还不到两分钟”,流露出思格斯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之情。
生4:“逝世”的表达过于直接。“睡着了”说得非常含蓄,表明作者不忍心说出马克思的逝世,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离去的安详和无憾。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仔细,理解得很深刻。课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很有表现力,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出自己体会最深刻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正确的是()
A.启发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思路
B.以语言学习为重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不够
C.借助教师改动后的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主题的深刻性
D.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严密,丰富学生品读语言的经验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阅读《草莓》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课文除了构思新巧以外,语言也写得含蓄隽永。下面请大家再度走进文本,画出使自己生发感触的句子,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同伴听,然后合作探究它的内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思考、研讨)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1:我喜欢“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这个向子,因为我觉得它虽然很简短,但却很有内涵。时间的流逝会剥夺了我们的青春,让我们不再年轻,但是我们将收获很多美好的东西,没有必要悲伤和难过。
师:体会得多么深刻啊!就在这若有所失与若有所得之间,惋惜与欣慰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正如你所说:句子虽短,却藴藉丰富啊!
生2:我觉得“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一一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告诉我们已经不再年轻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
师:朗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应该重读哪个字?
生3:(思考后很坚定地回答)应该是“还”字
师:好,体会得非常准确,那就朗读一下,把你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声音传达出来吧!
(生3朗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听出了一种青春已逝的感怀。一个“还”字提醒我们要珍惜年华,积极进取!陶渊明有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真可谓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作者的遣词炼字可谓匠心独具。
师:老师觉得有个向子令人费解:“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大家觉得生活有色彩吗?能不能举几个例子?
(学生思考)
生4:过年的时候非常热闹、喜气,我觉得那时的生活就是红色的。
生5: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我觉得生活就是灰色的。
师:老师仿佛听到了智慧开花的声音。一个个多么耐人寻味的句子!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有益启示,一定会历久弥新。吃了第三口草募,我们又品出了一种更加悠远的味道。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一一生(众):香远益清。
问题:
16.分析教师评价在学生品味语言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竹园
①披着天蓝的风衣,爬上城外老家的小山,穿过茂密的树林,跨过潺潺的溪流,鞋踩在快没脚踝的落叶上,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再走过最后一个转角,我顿时眼前一亮,就是这里了!
②一片面积并不很大的空地,一条通往别处的石板路早已被满地的枯叶隐去。一套粗糙的石桌椅,一ロ长满青苔的古井,周围被一片小竹林围绕。苍劲挺拔、葱葱的竹,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斜照在那厚厚的落叶上,就像一片华丽的碎银散落在地上。活泼的鸟儿在林中飞来飞去,哼唱着悦耳动听的小曲儿,给幽静的竹林増添了几分生机。
③坐在石発上,抬头看向被翠绿的竹叶覆盖的天空。每当看到那挺拔的绿衣君子我都会感觉到一种心灵上的平静,那是在城市水泥森林中没有的感觉。和着风吹竹叶的沙沙声,远处的鸟鸣,眼前的绿仿佛融化了一般,那似乎,融进了我的心里,深不可测。
④静静地,我似乎听见几座散布在林中黄里透绿的“小宝塔”,正一个劲儿地往外钻,自豪地扬着小脑袋,枝枝新竹迎着阳光,在春风的抚摸下,不断地向上、向上。他们没有绚丽夺目的色彩,也没有挪多姿的体态,可是他们亭亭玉立,朴实无华,真不愧应了那句话——君当如竹。
⑤是呀,竹的坚毅或许连松柏也为之称快吧。在那寒冷的冬日,万花调零,树木叶落枝枯,那竹与青松翠柏为伍,依旧是那样清秀挺拔,依旧是那样不屈不饶,依旧斗志昂扬迎接严霜白雪的考验,它们积蓄着力量,等待来年更蓬勃地生长。
⑥比起松柏,竹奉献的,或许是它们的全部,编箩筐、织凉席、扎担帚、建房屋......它们从根到梢,从枝到叶全都奉献给了人类。可它们依然像松柏一样四季常青,像梅一样傲霜斗雪,那种坚毅和顽强的生命力或许就是给人们最好的解释。
⑦一阵春风轻盈地舞过,看着那在风中摇曳的绿色身影,我似乎透过那坚硬的外衣,看到了它们骨子里的气息,宁折不屈......
问题:
17.请从④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別字,从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