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半年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学习古诗词中“月亮”意象,教师请学生举出古人借月亮抒发对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下列适合的是(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C、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教师准备向学生推荐一部自主阅读的散文集。下列适合的是( )。
A、孙犁《白洋淀纪事》
B、 沈从文《湘行散记》
C、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法布尔《昆虫记》
*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鲁迅《社戏》
B、刘成章《安塞腰鼓》
C、老舍《济南的冬天》
D、汪曾祺《昆明的雨》
*
4.教师讲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时,指出两句的意思是交错互补的,请学生找出例子加以体会。下列适合的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D、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5.学习朱自清的《春》, 教师讲解“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的修辞手法,补充该修辞手法的例句。下列适合的是( )。
A、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宗璞《紫藤萝瀑布》)
B、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C、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莫顿 · 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让 · 乔诺《植树的牧 羊人》)
*
6.学习戏剧单元,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在台词中融入唱词、民谣、快板等元素的艺术效果”, 举出具有这种特征的作品。下列不适合的是( )。
A、孙鸿《枣儿》
B、老舍《龙须沟》
C、魏明伦《变脸》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
7.古诗中某些句子因为蕴含哲理而被后人反复引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师安排学生汇编这类诗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8.某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写出读后感。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阅读文学作品是提升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B、阅读书报杂志对精神世界影响更为强烈
C、阅读文学作品有助于积累多样的写作素材
D、鉴赏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同样的个性化体验
*
9.教研室研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们围绕“写作教学和评价”各抒己见。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不同学段的写作教学应当按照统一标准进行
B、写作教学应当根据学生的困难适时提供指导
C、写作评价结果必须采用书面方式分等级呈现
D、写作评价过程应该以教师的全面批改为中心
*
10.教科书中《卖油翁》设置了道练习思考题:“有人会问,高超的箭法真的能等同于往壶里倒油吗?好箭法真的只是‘手熟’而已吗?再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对编者意图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是( )。
A、强调学生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情趣
B、鼓励学生展开对话,表达个人观点
C、引导学生重读课文,整合文本信息
D、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学会质疑探究
*
11.阅读《春望》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师:“国”对于杜甫来讲,真的那么重要吗?“国”意味着什么呢?
(边讲解边板书)古汉字中, 由两部分组成: (戈,武力)+ (口,城邑)。本义是武力守卫的一方疆域。金文再加“口”(口,城邑)另造“國”代替,表示古代诸侯封地而建的有武力守卫的城邦。承续金文字形。民间用“口”(城邑)“王”(拥有最高军权者)会意,表示由帝王统治的邦域。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解释“國”为一片有士兵守卫的疆域。
(投影并讲解)“国”字有两种解读:其一,国都,指京都长安。(朱东润.春望[A].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1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0111)其二,国家。杜甫今存诗歌1400余首,“国”字共出现127次,经统计分类,有50多例解释为“国家”。
国破家亡于一位爱国者来讲,痛莫大焉。

对上述教学实录中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增加积累,认识更多繁体字
B、理解词义,给学生释义方法
C、通过实践,学会查字典方法
D、激发兴趣,了解不同造字方法
*
12.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做出深刻的理解。初二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表层“意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索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师一定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
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情节
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
D 、没有教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
*
13.阅读两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教师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吗,要说清楚一个事物,既要注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还要注意怎么说。比如把一个不熟悉的事物介绍给别人,可以用熟悉的事物来替代。再比如,准确地列出数字就使得说明更加科学严谨。如果能对一个事物进行分类介绍,就会更加清楚明白。
教师乙:今天学习《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又建成了各种各样的桥,这是古人不能想象的,我们还要通过我们的智慧与汗水建造通往幸福生活的美丽桥梁。

对上述课堂小结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对事物进行准确说明
教师乙的总结能够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
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诠释了说明文阅读的重点与难点
两位教师的课堂小结给学生提供了解读说明文的策略
*
14.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有些学生的习作,整体的段落安排比较清楚,但各段中的层次却不清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按一定的顺序组织句群。比如,空间顺序、动静关系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剖析教科书选文中某些段落的层次关系,学习有条理地表达。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段,有二百多字,写了植物、动物,远景、近景,静态、动态,视觉感受、听觉感受、味觉感受等众多内容,层次清晰,堪称典范。教师还可以提供一组课外材料,其中包含相互关联的句子,但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不紧密。重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层次组织这些材料,重新调整语序,写成一段层次清晰的文字。
对上述教学论文片段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B、学生改进习作的层次问题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
C、教科书选文均可作为训练习作层次的典型材料
D、课外材料在习作层次训练方面与课内形成互补
*
15.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匾额文化”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
活动一:了解匾额里的“错别字”。猜猜匾额中“错别字”的寓意,让学生了解有些匾额里的字看似有误,实际有独特的寓意。
活动二:理解匾额的独特寓意。归纳匾额的不同类型,比较不同类型匾额的功能和悬挂的场合,理解其中的寓意。
活动三:探究匾额的文化内涵。小组合作,深入探究“全聚德”“同仁堂”等知名匾额的文化内涵;然后再说说自己看到的匾额,继续在小组内谈谈这些匾额的文化内涵。
活动四: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匾额,配上文化内涵说明,送给最好的朋友。
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完成识字写字任务
B 、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逆向发散思维能力
C、活动三能够体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理念
D、活动四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一)阅读某教师《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第16题。
师:课文中用了多个不同的动词表达“走”,找一找。(学生找出相关动词:“爬”“跑”“移”“踏”“探”“踩”等)师: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么多与“走”相关的动词?
生:是为了避免呆板和单调。
师:也有这一作用。不过,这些动词可能包含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呢,大家找找看。老师先举个例子,我觉得“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中“飞跑”两字就用得很好,它写出了活泼的童心,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五个小男孩的活泼好动。
生:“一面跟着他们跑”的“跑”有意思,五个男孩顽皮果断,是“飞跑”。而“我”先有所犹豫,后来被大家激将,才“跟着他们跑”,更多的是随从,是好奇。
生:“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蹲”和“靠”字用得很好,写出了“我”处境的危险、内心的恐惧。我们害怕的时候经常就是“蹲”着、“靠”着的。
生:“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这个“攀”字写出了那些孩子动作的老练。
师:是啊,面对危险,其他的孩子因为有经验,行动有板有眼。“攀爬”是沉稳的表现,“攀”既点出了孩子们爬山的熟练,又对比鲜明地衬托出“我”的胆怯。其实,还有“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的“踏”字,从中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能分析一下吗?
生:这个“踏”字可以看出父亲的智慧。父亲不是直接去救孩子,而是一步一步教孩子下来:先让孩子找到下面的岩石,然后告诉孩子具体的方法——“踏到那块岩石上”。让孩子觉得克服困难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好脚下的条件,一步一步地走出困境。
师:在父亲的帮助下,儿子有变化吗?
生:有的。“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里的“探”字体现出“我”从胆怯谨慎变得勇敢,生命中注入了自信的琼浆。
生:这里的“踩”字用得也非常好。“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踩到了安全,终于完成了脱险的历程。“踩”字,刻画了受到磨炼走向成功的孩子形象。
师:父亲在紧急关头唤起了儿子的勇气,更为儿子赢得了宝贵的人生经验。今后,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儿子都会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从而增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
16.(1)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提问的目的。( 10 分)
(2)评析该教师课堂反馈的方法和效果。( 10 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二)
读书·实践·收获
①我曾为一段曼妙的钢琴曲所触动。那优雅的旋律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下决心投入了钢琴的学习。可未尝试多久我便发现,自己所演奏出的不过只是一个个拼凑而成的断音,尽管旋律可谓悦耳,却始终无法打动人心。
②抱着这样的烦恼,我翻开了《贝多芬传》。在书中,我仿佛看见了那个身影——贝多芬身患重病却坚强地在琴前创作的身影。他的命运无疑是多舛的,可他却没有曲服,坚决而肯定地说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失聪并未阻止他在音乐路上的前行,他坚强地战胜病魔,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经典的乐章。读到这儿,我的耳畔又一次响起了《命运交响曲》的旋律。此刻,这旋律是多么振撼激昂,比我之前所听过的每一次都要更加猛烈,每一个音符都重重地捶击在我的心头。我看到了与命运搏斗的贝多芬,与这旋律相结合,于我而言更加震动。不觉间,我早已泪流满面。
③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便是我所要实现的能打动人心的旋律。我不仅学习了乐理,还懂得了要使音符充
满情感,音乐才能更加饱满。
④在书中,我得到了这样的收获。音乐不仅是音律的结合,更包含了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每一个演奏者
对音乐的看法都不同,奏出的旋律的内涵也不同,是演奏者赋予了旋律第二次新生,让音乐有了灵魂。正因人对旋律的表达与理解产生了共鸣,旋律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才能够触动人的内心。这便是书所教给我的道理。
17.(分析题)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分)

18.(分析题)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2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预习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9.(论述题)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20分)
20.(论述题)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1.(论述题)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则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25分)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