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三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化学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无关的是()。
A.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B.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D.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
2.在无色透明溶液中,下列选项中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K+、C032-、Cl-
B.K+、Na+、HCO3-、NO3-
C.OH-、CO32-、Ca2+、K+
D.Ba2+、 Na+、OH-、SO42-
*
3.根据图1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D.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
4.在反应3NO2+H2O=2HNO3+NO中,被氧化的NO2与未被氧化的NO2的质量比为()。
A.1:2
B.3:1
C.1:3
D.2:1
*
5.下列物质一定属于同系物的是()。
A.CH4和C3H8
B.C2H4和C3H6
B.C2H2和苯
D.C2H2和C4H6
*
6.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把铜片和铁片紧靠在一起浸人稀硫酸中,铜片表面出现气泡
B.用锌片做阳极,铁片做阴极,电解氯化锌溶液,铁片表面出现一层锌
C.把铜片插入三氯化铁溶液中,在铜片表面出现一层铁
D.把锌粒放人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加入几滴氯化铜溶液,气泡放出速率加快
*
7.在0.1mol/ L CH 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 CH3 COOH==CH 3COO-+H+。对于该
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加人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加入少量0.1mol/L HCl溶液,溶液中c(H+)増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加入少量 CH3 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
8.已知在25℃,101kPa下,1g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热量,表示上述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B.
C.
D.
*
9.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
10.如图2所示,是用管套实验装置(部分装置未画出)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丁甲装置可以制取少量H2
B.利用乙装置(p处放带火星木条,q处伸入水中)可以验证Na2O2与水反应既生成氧气,又放出热量
C.利用丙装置验证KHCO3和K2CO3的热稳定性,X中应放的物质是K2CO3
D.利用丁装置制取SO2,并检验其还原性,小试管中的试剂可为酸性KMnO4溶液
*
11.某问题为“北京市正在实施・人文奥运文物保护计划”,其中修缮长城使用了大量的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俗称是什么?”该问题属于()
A.记忆水平的问题
B.评价水平的问题
C.应用水平的问题
D.理解水平的问题
*
12.在学习“爱护水资源”内容时,某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节约水的一些基本方法。”这一教学目标属于()。
A.认知性目标
B.技能性目标
C.体验性目标
D.结果性目标
*
13.某教师为了验证翻转课堂的效果,选择了一个班级进行了化学翻转课堂,同时选择另一个平行班级进行化学系统授课,一个学期后进行比较验收成果。这个教师的教研方法是()
A.文献法
B.练习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
14.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学习
D.以上均是
*
15.下列哪组实验全部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基础学生实验?()
A.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氨气的实验室制取
B.氢气的实验室制取、粗盐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C.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燃烧的条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D.氮气的实验室制取、溶液酸碱性的检验、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
16.下列属于“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是()。
A.培养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B.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知道物质燃烧的必要条件
D.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
17.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学情分析内容的是()
A.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B.分析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的未知知识
C.分析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
D.分析学生的兴趣及性格
*
18.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材中纸笔测验的新变化不包括()
A.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B.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C.关心科技发展和科技有关的问题
D.注重学科间的综合和渗透
*
19.物质构成的奥秘部分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其教学特点包括()。
①宏观到微观②定性到定量
③实验到理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这类内容在教学时体现从宏观到微观、定性到定量、实验到理解的特点。
*
20.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来学习新概念的学习策略是()。
A.概念形成策略
B.概念图策略
C.问题解决策略
D.概念同化策略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共25分)
21.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新课改提出每一个学生都要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松。使他们都能具备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并且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还要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要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要注意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要重视考査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
问题:
(1)从实验方面着手,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佳方式,应用时需注意哪些原则
22.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草是“新课改”的全称,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草。2001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草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新课改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画向世界,画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
问题: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2)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共15分)
23.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考试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试题】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图3所示放置,并将带火星的木条迅速仲入到集气瓶底部,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瓶中比在乙瓶中燃烧时间长,上述实验说明氧气具有的性质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结果】小明同学的答案是可燃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小兰同学的答案是助燃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1)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什么错误?
(2)如果你来讲评该试题,你将给予学生哪些学法指导?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4.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教学片
通过“课前调查并思考”
校园里哪些设施是由铁制成的?被腐蚀的铁与原来有什么不同?发生腐蚀的地方通常在哪些部位?
提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3种猜想:
猜想1:可能是铁与水作用的结果;
猜想2:可能是铁与氧气作用的结果;
猜想3:可能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3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通过巡视,在目标和标准的引导下,在众多方業中,选取一种具有典型性的不完善方案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生1](第3组同学设计的方案)取3支试管,试管1中放入一根光亮的没有生锈的铁钉,再倒入一些自来水完全盖住铁钉,可验证猜想1是否成立:试管Ⅱ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千燥剂,然后用櫲皮塞塞住试管口,可验证猜想2是否成立;试管Ⅲ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少量自来水、水不要浸没铁钉,可验证猜想3是否成立。
「教师]对于这个设计,大家有不同看法吗?
[生2]自来水中溶有氧气,而且其中还含有消毒剂可能会产生千扰,为避免其他变量的干,把自来水改为蒸馏水。
[生3]通过第3组的设计进行实验,所得的现象:试管1、Ⅱ中的铁钉一周后仍光亮、试管Ⅱ中的铁钉生锈且铁钉近水边的部分锈蚀得更厉害。我们认为试管Ⅲ的现象不能得出铁生锈是由于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只能得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不能说明一定有氧气参加。所以我们组又增加了一个实验Ⅳ,把光亮的铁钉置于氧气和水中并密封,结果铁钉在水边的部分锈得厉害,这样才能说明猜想3成立。



问题
(1)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阅读下列三段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课题2溶解度
课题3溶液的浓度
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溶液”所呈现的内容
一、溶液
实验9-1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蔗糖放进水中后,很快就“消失”了,它到哪里去了呢?原来,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步向水里扩散,最终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混合物一一蔗糖溶液。如果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也会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只不过氟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取出蔗糖溶液(或氯化钠溶液)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即溶液是均一的;只要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蔗糖与水(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即溶液是稳定的。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作溶液。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作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作溶质。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例如,在上述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在氟化钠溶液中,氯化钠是溶质,水是溶剂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溶剂,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等等。
实验9-2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表明,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解在汽油中;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解在水中。这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是不同的。实验9-3在盛有2mL水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用红墨水是为了显色,利于观察)振荡。然后将试管倾斜,用滴管沿试管内壁(注意:滴管不要接触试管内壁)缓缓加入约2mL乙醇,不要振荡,观察溶液是否分层。然后振荡并静置几分钟,观察现象。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作溶剂,量少的一种叫作浴质。如果其中有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作溶剂。如实验9-3水和乙醇形成的溶液中,乙醇为溶质,水为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溶液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要求:
(1)谈谈你对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完成“溶液”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