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五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化学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下列物质碱性最强的是()。
A PH3
B. NH3
C N2 H4
D H2O
*
2.短周期主族的非金属元素X、Y、Z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Y>X
B.第一电离能:Z>Y>X
C.含氧酸的酸性:Z>Y>X
D.元素的最高化合价:Z=Y>X
*
3.下列是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的小结、其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
B.与酸反应生成CO2的盐一定含CO32-
C.碱的组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D.难溶于水的盐一定不能参与复分解反应
*
4.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称),化学式(或结构简式)对应错误的是()。
A.酸式盐碳酸氢铵 NH 4HCO3
B.化合物福尔马林HCHO
C.非电解质干冰CO2
D.糖类纤维素(C6H10O5)n
*
5.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苹果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两种
B.1ml苹果酸能与3 mol NaOH发生中和反应
C.1mol苹果酸与足量 NAHCO3溶液反应时,最多可得67.2LCO2(标准状况下)
D.与苹果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只有1种
*
6.25℃、1.01×x105Pa时,反应:2N2O5(g)==4NO2(g)+02(g)△H=+56.7kJ/ml,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该反应()。
A.是吸热反应
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反应
D.熵增效应大于能量效应
*
7.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
B.在铁管外壁上镀锌可防止其被腐蚀
C.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
D.纯银在空气中久置变黑发生的是电化学腐蚀
*
8.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列式错误的是()。
A.
B.
C.
D.
*
9.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除去甲烷中的少量乙烯:依次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洗气
B.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足量NaOH溶液,震荡后静置分液,再除去有机相中的水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取少量待测液,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
D.检验某溶液是否为钠盐溶液:用洁浄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置于酒精灯火焰灼烧
*
10.在化学反应A+B==C+D中,有10gA与20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gC。若要生成5gD,则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是()。
A.5g
B.4g
C.2g
D.1g
*
1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性质的修订,突出了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以下哪项不是课程性质反映的化学课程功能?()
A.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
B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
C.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影响
D.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12.新课程强调的“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
B.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获得成功
C.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D.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
*
13.化学课程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A.课程教学计划
B.课时教学计刘
C.课题教学计划
D.学期教学计划
*
14.《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供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下列属于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检验
B.理解
C.提高
D.遵守
*
15.化学学习中的“三重表征”是以下哪三种表征方式的融合?()
A.定性、半定量、定量
B.宏观、元素观、微粒观
C.宏观、微观、符号
D.实验、现象、结论
*
16.某化学教师在学期教学中,将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评价。该教师进行的是()。
A.个体内差异评价
B.个体间差异评价
C.最佳表现评价
D.典型表现评价
*
17.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A.认识结构教学理论
B.多元智能理论
C.最优教学理论
D.先行组织者理论
*
18.在进行“氮及化合物”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最适宜的学习策略是()
A.联系一预测
B.概念形成
C.知识结构
D.题海战略
*
19.在化学学习中,有效学习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A.学习习惯
B.学习成绩
C.学习策略
D.学习动机
*
20.如果一个化学测验试题的文字难度太大,超过学生自身的水平,那么这个测验就是()。
A.低效度的
B.低信度的
C.低难度的
D.低区分度的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共25分)
21.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化评价的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外在的诱因和压力的作用,强调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问题
(1)简述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的含义及其意义。
(2)除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外,列举至少三种对学生学业成就发展进行评价的方法和策略。
22.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近30年的化学教育研究表明,学生乃至成人存在大量的化学错误概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充分建立化学多重表征(即宏观、微观和符号表征)以及不同表征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转化。表征障碍造成大量的化学学习困难,从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此外,由于许多化学实验难于用肉眼观察,或者需要很长时间,或者具有一定危险性,在现实的教学中难以操作,严重限制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素材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学者积极开发计算机模型并广泛运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运用。计算机模型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体现与其他物理介质的科学模型相比,在研究宏观、微观、复杂系统及其动态演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大量事实证明,计算机模型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丰富科学概念的表征形式、促进其合理的心智模型的建构、科学概念的理解、思维深度的加工、建模技能的提高。由于计算机模型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对于一些在课堂或者实验室难以完成的实验,具有较好的演示效果,很好地促进了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不可否认计算机模型仅仅是对事物、现象的简约表征,通常不能包含事物多方面的信息,对学生全面掌握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素材3
计算机模型至今在美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符合我国教学实际的计算机建模工具及模型极其有限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对科学模型的认识及运用能力欠缺,对计算机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缺乏认识,能够热练掌握计算机模型操作的教师较少,能够修改或者自主设计计算机模型,并且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计算机模型教学的教师更少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中学生学习化学存在哪些问题?
(2)计算机模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有哪些?
(3)依据材料概括出我国计算机建模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哪些不足。并从教师方面,对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教学提出建议。
(4)依据材料,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计算机模型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三点策略。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共15分)
23.某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硝酸铜受热分解会产生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该气体可能是()。
A N2
B NO2
C.NH3
D SO2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1: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___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
(3)试对造成学生解题错误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4.案例
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空气”的教学实录。
[迷语引入]猜逃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国绕……”。该谜语的速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烧杯)烧杯中有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
[提问]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提问]①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②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③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④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占多少?
[探究实验1]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方案:提供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資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学生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破、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提问]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探究实验2]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
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ロ瓶中氧气的体积?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进入广ロ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ロ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探究实验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
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做好数据处理
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ロ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
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
总结与交流:①装置气密性要良好;②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如红磷)③红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④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
[小结]①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
②空气中有20%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
③空气的组成(强调体积分数)。
请结合该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
(1)试说明这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2)在教学过程中,该老师是否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加强了实验教学?
(3)请判断这位老师是否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阅读下列三个有关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
第1节性质活波的氧气
第2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第3节自然界中的水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
第五章金属的治炼与利用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
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观察与思考
如图2-13所示,打开一个汽水瓶的盖子,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汽水中),另一端伸入装有滴加了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的试管中,轻轻振荡汽水瓶,观察实验现象。

图2-13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通入含石蕊试液的水中
通常情況下,1L水中大约能溶解1L二氧化碳气体,增大
压强,会溶解得更多。生产汽水时就利用了二氧化碳的这一性
质,通常是在加压的条件下将二氧化碳溶解在饮料中。打开汽水瓶盖、压强减少、溶解在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外
逸,并与水作用生成使紫色石慈试液呈红色的物质一一碳酸。碳酸是溶解于水的部分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
二氧化碳+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碳酸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稍加热就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水中追出,石试液重新变成紫色。
加热
碳酸 → 二氧化碳+水
H2 CO3 →CO2 + H2O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像这样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作化合反应。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也是化合反应( combination reaction)。碳酸受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像这样的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作分解反应( decompositionreactlon)。加热高锰酸钾生成氧气等物质的反应也是分解反应。化合物反应和分解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问题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写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4)对本节课进行板书设计。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