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00:00:00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九
录音中...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地理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半个月内清晨6点出现的月相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
1.当月球出现在天际最高位置甲处时,其月相是()。
A.满月
B.上弦月
C.新月
D.下弦月
*
2.当月球出现在天际的乙位置时,有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日食、大潮
B.日食、小潮
C.月食、大潮
D.月食、小潮
每年夏季,下图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回答3~5题。
*
3.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 50mm
B.150mm
C. 200mm
D. 250mm
*
4.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5.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6-7题。
*
6.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
7.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是某区域的气候分布图,回答8-9题。
*
8.Q地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
9.E、F、P三地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E、
读下图,完成10-11题。
*
10.某两洲面积之和与某大洋面积接近,它们是()。
乙四大洋(H-K)面积和平均深度示意图
A.亚洲、北美洲与大西洋
B.亚洲、非洲与印度洋
C.欧洲、北美洲与大西洋
D.欧洲、非洲与印度洋
*
11.从B大洲最大港口至G大洲最大港口,沿最短海上航线所经过的海峡依次是下图中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一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图。读图回答12-13题。
*
12.该日太阳位于图示F位置时()。
A.泰山(36°N,117°E)旭日东升
B.东京(36°N,141E)夕阳西斜
C.纽约(41N,74°W)烈日当空
D.开普敦(34°S,18°E)夜色深沉
*
13.次日泰山站()。
A.日出正南
B.太阳高度变大
C.白昼变短
D.极昼即将开始
闯关东是指在清朝后期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据此完成14~15题。
*
14.大批饥民闯关东,给东北地区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下降
B.工矿业发展迅速
C.耕地扩大,生态破坏
D.畜牧业水平提高
*
15.现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此时的特征是()。
A.经济持续增长
B.企业效益提高
C.骤然出现许多新工作岗位,劳动力不足
D.经济发展速度趋缓
每年的12月29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多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公约。1993年12月29日该公约正式生效,这一天就被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下图为我国生物资源面临的问题。据此回答16-17题。
*
16.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问题说明地理环境的特点是()
①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它们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②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将各要素紧密联系③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④地理环境的脆弱性和差异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17.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包含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
B.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表现的是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主要是动物资源
C.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的基因,如耐寒抗病基因,使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
D.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如橡胶、油脂、芳香油、纤维、钾盐等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西藏太阳能应用的投资,西藏有关部门也更加重视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属于“绿色能源”,它的利用不仅是西藏常规能源短缺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对西藏的环境保护也有着积极作用。据此回答18~19题。
*
18.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原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B.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小
C.海拔高,气候寒冷
D.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
19除太阳辐射能外,青藏地区的其他能源也很丰富,其中哪一项能源与太阳能无关?()
A.核能
B.石油
C.风能
D.水能
有人曾这样描述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据此回答20~21题。
*
20.黄土地貌形态多姿。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黄土峁是指()。
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
B.孤立的黄土丘
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
*
21.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④在低洼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稀土被誉为“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光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工业等尖端科技领域。目前我国的稀土储量占世界的30%,供应了国际市场97%的需求。读图回答22~23题。
*
22.图中甲地是我国稀土矿产量最多的地区,该地的稀土开采业属于()。
A.市场指向型
B.原料指向型
C.技术指向型
D.动力指向型
*
23.有关甲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可从单纯的采掘矿区发展成为一个新型的矿产品加工贸易区
B.应大力发展光学、电子信息等尖端科技产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C.应发挥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开采,以满足国际需求
D.大力发展工矿区旅游,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下面左图和右图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完成24~25题。
*
24.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
①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径流量丰富③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④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5.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断流
B.深层地下水测斗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
C.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
D.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当前地理教学中的哪些做法体现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12分)
27.绘制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注明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简述讲解此图的教学要点。(12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晩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4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做出合理解释。(6分)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29.阅读以下关于“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的教学过程设计,回答问题。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本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6分)
(2)为减少这些弊端的影响,利用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时应把握好哪些方面?(10分)
30.阅读下面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新授环节部分,回答问题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的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一起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问题:
(1)请就这堂课的新授环节给予评述。(10分)
(2)请你谈谈角色扮演、证实假说环节应注意哪些要点?(10分)
四、教学设计题(24分)
31.阅读关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黄土高原”的内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逃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在缺少植被的保护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到暴雨,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问题:
(1)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6分)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18分)
评价对象得分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