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六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地理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5月初,几位“驴友”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1~2题。

* 1.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 2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 3.月球的表面形态给人类深刻印象。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4.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
①弱重力②超高温③低辐射④高真空
* 5.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
某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对某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读下图,完成6-7题。
* 6.该地纬度是()。
* 7.正午太阳高度位于甲点时,()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近年来卫星多次监测到海湾上空出现沙尘暴,读图完成8~10题。

* 8.图中的沙尘主要来源于()。
* 9.卫星最不可能监测到沙尘暴的季节是()。
* 10.通过对卫星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沙尘暴的频率和影响程度日趋加剧,可能原因是()
下图是我国主要城市不同季节降水相对值折线图,据此回答11~13题。

* 11.图中的①②③与季节相对应的是()。
* 12.对下列城市降水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 13.关于下列城市降水季节变化成因的判断,其中错误的是()。
读下图,完成14~16题。

* 14.甲地()。
* 15.图中甲、乙两地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 16.为减轻图中平原地区农业灾情,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马铃薯块茎生长最适宜的气温是16℃~18℃,当温度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下图为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17-18题。

* 17.马铃薯在华北平原种植最佳的时期是()。
①2月播种,5月收获②6月播种,8月收获③9月播种,11月收获④11月播种,次年2月收获
* 18西南混作区是一作、二作(“作”代表熟制)的混合区,影响其混作的主要因素是()。
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属于地理学名词。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鬼城”。据此完成19-20题。
* 19.关于鬼城(地理学名词)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20.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
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城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高度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 21.①地形区为()
* 2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读下表,完成23-24题。

* 23.甲国最可能是()。
* 24.甲国城市化过程中突出的现象是()。
* 25.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解。
27.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图,并标示出120E、105°E、90°E三条经线和30°N、40°N、23°26’N三条纬线。(12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别山区图(下图)。

材料二古人登上大别山主峰,不禁感叹南北两侧的景色:“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
材料三图示灌区是我国高产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该区水利工程具有“蓄、引、提、排相结合”的特色。
(1)推断古人登山的季节,分析该季节南北景色差异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简述形成该特色的自然条件,说明灌区水利工程在高产农田建设中的功能。(6分)
(3)分析甲高速公路施工难度大的原因,概述该公路对大别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4分)
29.阅读“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课前准备:设计创新记忆方法,即如何巧妙记忆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及其行政中心。
课堂教学过程:
1.看书回答我国行政区划基本划分了哪三级?
2.活动:读中国政区图,指图说出我们有哪些省级行政区?
3.活动:请同学们交流省级行政单位名称、简称的创新记忆方法。
生:猜谜语记忆。例如,“碧波万顷”是指青海省
教师再出几个谜语,学生猜。
生:猜车牌记简称。比如:…
教师再出几个车牌,学生猜。
师:还有什么方法吗?
生:編顺口溜记忆。比如:……
师:很好
教师出示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让学生课上背熟。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可以填字游戏。例如,我们设计了一些填字游戏…
师:还可以采用轮廓形象记忆法。
教师出示部分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让学生猜想分别像什么形状。
生1:黑龙江省像天鹅。
生2:湖南省像女孩的头像。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本节课创新教学的成功之处。(8分)
(2)指出其中创新的不足之处。(8分)
30.阅读以下“西气东输”教学设计,回答问题。
课前准备、创设情境:A、B两组学生分别展示上节课的作业——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的资料(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农业基础,等等)。
导入新课: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区域差异,例如,新疆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很不均匀;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发现问题: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地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城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而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提出问题:为保证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有没有必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有。以“西气东输”为例)
引导探究(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各小组代表上台指出“西气东输”的线路(A组主要指出新疆段;B组主要指出河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段)。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是什么?人们把“西气东输”工程比作在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东部地区的广阔市场之间,架起的一座让东西双赢的金桥。“西气东输”对输出地一西部地区和输入地一东部地区的区域发展有何影响?“西气东输”工程的输出地区、沿线地区、输入地区分别应该实行哪些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决问题、交流展示:A、B两组分别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新疆地区组和长江三
角洲组各自推荐学生代表回答,小组其他成员给予补充,其他学生如有疑问可现场提问。
总结:实施“西气东输”过程,有利于促进我国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改善长江三角洲及沿线地区人民生活的质量,有效治理大气污染。这一项目的实施,为西部大开发、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创造了条件,对推动和加快新疆及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问题:
(1)点评上述教学设计中所运用的区域比较法。(10分)
(2)地理教学中运用区域比较法应注意哪些方面?(10分)
四、教学设计题(24分)
31.阅读以下关于“东南亚”一课的课标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能够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材料二“十字路口”的位置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就是因为中国以南而得名,与我国山水相连;马来群岛在中南半岛的东南方向,有大小岛屿两万多个,我们习惯上叫它南洋群岛。
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
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非洲与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都具有全年高温、降水丰沛的特征,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与我国南方人一样,东南亚人喜爱吃大米饭。与其他地粮食作物相比,水稻生长喜高温多雨,是单位面积产量最较高的粮食作物,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东南亚气候高温多雨,耕地较少,人口稠密,这种自然和人文条件决定了水稻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作物,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要求
(1)结合上述材料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
(2)指出本课教的重难点,并设计出教学过程。(写出重要环节的设计依据)(16分)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