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半年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地理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如果制作两极地区的地图,则适合采用()
* 2.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医院、超市和机场等选址,应选用的分析方法是()。
读图回答3~4题。

* 3.下列关于四张图片的自然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4.从甲到丙表现出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弯曲,形成褶皱。据此回答5~6题。
* 5.下面四图中为倒转褶皱的是()。
* 6.形成倒转褶皱的作用力是()。
第16届亚洲杯足球赛于当地时间1月9日19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开幕,1月31日闭幕。据此回答7~8题。

* 7.举办开幕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比赛期间,关于澳大利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下图为华北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 9.关于图中村庄说法正确的是()。
* 10.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11.一般情况下,普通话在城市普及程度高,在乡村普及程度低。这种文化扩散形式是()
下图表示渤海赤潮在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据图回答12~13题。

* 12.渤海赤潮在1990年之前少的原因是()。
* 13.1990年之后,下列关于渤海赤潮描述正确的是()。
读图回答14~15题。

* 14.如果图中表示我国人口的増长情况,则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15.如果图中表示我国沿海地区某地的人口变化,则1980年以后少年儿童比例下降,但人口增长快说明的现象是()。
读图回答16~17题。
* 16.图中的天气系统是()
* 17.图中日温差最小的地方是()
“一带一路”为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増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平台。读图回答18~19题。

* 18.“一路”的运输方式与“一带”相比优势是()
* 19.新疆乌鲁木齐在“一带一路”中适合发展()。
下图是东南亚和西亚的传统民居。读图回答20-21题。

* 20.西亚房屋具有墙体厚、窗户小的特点,主要是为了()
* 21.引起西亚和东南亚房屋类型差异的因素是()。
读我国局部区域图,回答22~23题。

* 22.甲地和乙地相比发展优势是()
* 23.甲乙两个区域经济互补,下列选项说法正确的是()。
“渔光互补”是在水面上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域用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得到推广且以小型分散式为主。右图为杭州市郊区渔光互补产业因景观图。通过调节太阳能电池板与水面之间的夹角,可以提高“渔光互补”式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读图完成24~25题。

* 24.“渔光互补”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是()
* 25.“渔光互补”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分布的原因是()。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共24分)
26.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的内容。(10分)
27.绘制“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6分)并简要说明运用该图进行讲解的教学步骤及教学意义。(8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材料一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材料二 下面两图为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示意图和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问题:
(1)简述科罗拉多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4分)
(2)简述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大致走向,并分析大峡谷的形成过程。(6分)
(3)分析米德湖水库对区域的积极影响。(6分)
29.材料
以下是贾老师在城市化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城市化的等级有几种?
生1:5种。
师: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每个国家的划分标准一样吗?
生2:人口规模,不一样。
师:我们居住的城市属于哪个等级?
生3:大城市吧。
生4:应该是中等城市吧。
师:对,那么城市发展对区城发展有什么好处呢?下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本市的城市化对于当地区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当讨论问题宣布之后,学生立刻进行讨论。教师在讲台上时不时看看手表、翻翻教材并在本子上写着)
师:好,时间到,下面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5:我认为我市的城市化速度太慢,对区域发展没多大作用。
生6:是啊,没有什么效益很好的企业,区域靠什么发展呢?
生7:本市人ロ不少,也算中等城市了,可是经济不如浙江一个小城镇好。
(学生一个接一个陈述,抱怨本市经济落后,教师面带微笑,时而点头。这样大约持续了七八分钟后老师示意讨论停止)
师:这个问题讨论得不错,就讨论到这里,下面进入下一课题的学习。
问题:
(1)结合材料、指出材料当中老师教学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见,(8分)
(2)结合材料,指出贾老师组织讨论活动的不当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8分)
30.材料:
下面是王老师在“水循环的过程”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视频播放《小水滴的故事》动画资料,出示图片“水循环的过程”,呈现系列问题(略)

学生围绕系列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归納总结出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及每种类型的主要环节。
承转:水循环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都会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
展示“黄河流域示意图”,分发如下资料:①丹江ロ水库、南水北调、植树造林、人工降雨等图文资料;②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黄河流域气候统计资料;③黄河下游发生断流的年份及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引黄河水量的资料。
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可能施加的影响。
(2)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说明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发生了变化,其主要成因是什么?
(3)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黄河下游断流?
问题:
(1)王老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3分)
(2)补全材料中下划线处略掉的系列问题(写出四个可能的问题)(8分)
(3)结合材料分析王老师分发的几组资料能够培养学生的哪些地理能力。(9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31.阅读关于“地球运动”的相关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宇宙中的地球”的内容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运动”的部分内容。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叫太阳高度,太旧高度的最大值为90°。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上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黄赤交角的存在,还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量夜长短都在变化。当太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量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圈内,出现太旧整日不落的极昼现象;在南半球则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地球公转造成地球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作为一种天文现象,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年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