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二十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地理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下图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40,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值。读图回答1~2题。

* 1.该地位于()。
* 2.这一天()。
读东亚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等压线图(单位:百帕),回答3~4题。

* 3.此时,盛行西南风的是()。
* 4.与乙地相比,甲地该日()。
我国东南沿海某岛屿的沙滩上屹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岩,花岗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时,这个岩河不时发出略声响,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下面右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读图完成5-6题。

* 5.“鼓浪石”景观的岩石属于上面右图中的()。
* 6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有()。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7-9题。

* 7、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 8.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的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 9.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 10.与云南元阳梯田景观形成有关的自然条件是()。
①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带来降水
②来自怒江的水汽带来降水
③人类修渠灌溉
④山地崎岖,海拔高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ロー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増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据此完成11~12题。
* 11.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 12.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年方千米的“録心”一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域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3-15题。
* 13.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刘,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14.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15.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16地理数据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莱、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麻地区。据完成17-18题。

* 17.与黄准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18.影响该地制种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19.决定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规模和产品种类的因素是()。
* 20.据资料,我国这类服装产业应布局在()。
下图为我国天然气资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迁移情况示意图。读图完成21~22题。

* 21.2000年,我国天然气资源的生产重心接近()。
* 22生产与消费重心的空间距离变化将会()。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23~24题。

* 23.190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24.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①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 25.下列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成为濒危景点的是()。
①乞力马扎罗山雪峰
②澳大利亚大堡礁
③大兴安岭森林
④西湖风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26.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10分)
27.绘制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标出秦岭一准河一线(7分),并写出秦岭一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7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8.材料:
野生铁皮石斛药用价值极高,价格昂贵,适宜在凉爽、湿润、空气畅通的环境下生长,喜温暖湿润气候和半阴半阳的环境,多在疏松且厚的树皮或树干上生长。由于长期过度米挖,野生的铁皮石斛资源已非常稀少。贵州省罗向县采用“铁皮石斛茶树附生技术”,使茶树和铁皮石斛两种植物共生互养发挥出最佳的生态种植效益。发展铁皮石斛产业,从种苗培育、移栽定植到鲜条采收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目前贵州铁皮石斛种植主要集中在黔南地区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链。下面图甲为贵州省地形简图,图乙为昆明准静止锋示意图。

问题:
(1)简述贵州省地形、地貌特征。(4分)
(2)从生态、经济角度分析铁皮石斛茶树共生茶园的益处。(4分)
(3)推测贵州石斛茶树共生园冬季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并分析原因。(4分)
(4)你是否赞成在贵州大规模发展铁皮石解种植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29.材料:
下面是张老师在“海陆分布”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准备事项:把学生分成4组,每组选出各自的组长,悬挂世界地形图和东西半球图、空白的大洲轮廓图;发给每个组事先打印好问题和分数的纸条及自制课件。
规则:以组内合作、组间竞赛的方式进行回答,学生陈述答案,老师判断并给出相应的分数,小组间比较分数高低。每位同学在别人回答时需保持安静,若组内有人提醒,则分数不算足倒扣相应分数;若其他组有人提醒,则本组分数有效,且免除其他组抢答权一次。
教学步骤
1请学生抢答一组关于七大洲的名称、分布的题目
2.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数据和空白的大洲轮廓图,辦认大洲,并按面积的大小进行排列。
3.利用自制纸条、课件让学生来抢答。
问题:
(1)根据材料,假设你是张老师,请设计一组(考虑至少5个不同角度)关于七大洲的题目。(8分)
(2)结合材料,请谈一谈教师该如何做才能使初中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8分)
30.材料:
以下是高老师在讲授“天气符号”这一内容时的教学设计
(1)认识天气符号
教师播放课件——天气符号。学生观看课件,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边观察边在纸上画出来。
(2)认识卫星云图
教师展示卫星云图。学生观看学习卫星云图的基本知识,小组讨论分析卫星云图哪些地万可能是睛天,哪些地方有雨或阴天。
教师展示常用天气符号,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和形象记忆熟悉天气符号。
(3)抢答竞赛
枪答游戏: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活动小组,一人出示符号卡片,另外三人抢答。
(4)天气预报员
学生模仿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播报课件显示出的城市天气状况。
问题:
(1)举例说明材料中高老师运用了哪些教学方法。(8分)
(2)请就“天气预报员”这一环节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并谈一谈其教学意义。(12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24分)
31.阅读关于“日本”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中“认识国家”的标准要求:“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本”的部分内容。
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个大岛以及附近些小岛组成,面积37.8万平方千米。日本的海岸线长约3万千米,沿岸多岛屿、半岛、海湾和天然良港。
多山的地形
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島国,山地丘陵约占全国面积的3/4以上。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的山峰,也是著名的活火山。日本群岛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每3年就要发生1次。平原大多分布在沿海或较大河流的下游地区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