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二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地理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为乙气压带形成过程图,且甲丙为同一风带,读图完成1-2题。

* 1.乙气压带为()。
* 2.常年受乙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征是()
下图为某湿润地区地质构造和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 3.①处的地质构造为()
* 4.②地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转场放牧”是山地牧区常见的放牧行为。天山牧民冬、夏季在高山草甸或山麓草原上放牧。下图为天山90°E附近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 5.天山牧民“转场放牧”到高山草甸最有可能的时间是()。
* 6.导致天山南坡缺失云杉林带的原因是()
①海陆位置②大气环流③地形坡向④海拔高度
下图为某城市地租等值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 7.甲处地租较高的主要因素是()。
* 8.甲处最适宜规划成为()。
下图非洲局部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读图完成9-11题。
* 9.导致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南北对称的原因是()
①赤道穿过中部②沿岸洋流影响③地形类型单一④海陆位置影响
* 10.图中丁地区自然带面积狭小,主要体现了()。
* 11.图中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是()。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虛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12-13题。

* 12.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 13.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读下面图表完成14~15题。

* 14.图中A、B、C与表中①、②、③对应正确的是()。
* 15.造成A、C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16.下列关于美国自然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下图是“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装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进移模式图”读图完成17-18题。

* 17.由图可知,该市()。
* 18.由图可推测,该市()。
我国东北地区某重工业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人口增长在10年中出现了下图所示状泥。读图完成19~20题。
* 19.下图所示人口增长状况的分布,能够反映该城市()。
* 20.伴随图中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下图为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读图完成21-22题。

* 2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2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读下图完成23~24题。

* 23.下面关于①、②两地区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24.促进①、②两地区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25.在下图中,甲、乙、丙、丁4个地段,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试述三维目标的具体内容。(12分)
27.绘制我国的“三横五纵”铁路线路图,标出主要的铁路枢纽,并说明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12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左图为我国西南部分地区略图。右图为2014年重庆工业结构图。

材料二成都和重庆是成渝城市群两大核心城市,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达,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汽车为两城市支柱产业,成都以客车、商用车、轿车生产为主,重庆以重型汽车和轿车生产为主。在十三五规划中,两城市都把中高档轿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作为发展重点。
(1)说明甲所在区域水能资源开发的有利与不利条件。(10分)
(2)分析成都与重庆之间汽车产业分工协作的发展思路,并说明其意义。(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如何突破“居民和聚落”教学重难点,王老师做了如下处理:
(1)从教材中“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得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一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难点,学生此类知识基础不够,若换成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的动画,学生从动画中可以很容易看出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速度。
(2)人口分布稠密的地区自然环境如何?可以利用图片叠加的方法来突破,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别与带有纬线的空白地图、世界地形图、早期工农业分布图相叠加,从而找到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近海和平原地区的规律,这些地区地势相对平坦,热量充足,水网密集,经济发达,自然条件优越。
(3)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环境如何?可以这样做,首先将人口分布稀疏的地区圈出,接着追问,这些地区人口分布稀疏的原因是什么,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查找各个人口稀疏地区的自然环境,然后归纳出人口稀疏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4)新课标对于宗教知识学习的要求是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而教材没有提供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区,因此,师生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世界主要宗教分布图,通过读图说出三大宗教的主要分布区。接着探讨问题—人种有无优劣之分?可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查找答案,在活动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种观,反对种族歧视。
(5)谈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影响城市、乡村聚落的因素,结合已经学过的自然因素,尝试分析聚落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问题:
(1)结合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课标理念分析王老师对教材教学处理的适宜性。(10分)
(2)谈谈你对该部分教材内容的处理意见。(6分)
30.阅读以下关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过程片段,回答问题。
师:展示课件——等高线的绘制。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读各地的高低呢?
生:只要读出地面各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
师:展示课件——山体不同部位示意图和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示意国。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活动:制作山体模型
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体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示意图,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制作步骤:
1.学生分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
要求模型必须具备高低不同的两个山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山坡:还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
2.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参与学生的制作过程,把做得较成功的展示给大家欣赏、借鉴;帮助学生在已做的雏形上使山谷、山脊的凹凸更加突出。
3.学生找出自制山体中的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指出两个山顶的相对高度是哪部分。
展示山体模型,指认不同部位的地形,并展示一张复杂的地形图,请同学判读地形
师:出示课件—等高线示意图,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学生总结:
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点:等高线凸向低处表示山脊;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此次教学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12分)
(2)如何调整上述教学过程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8分)
四、教学设计题(24分)
31.阅读关于“大洲和大洋”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飞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材料二下图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幸第一节的内容。

(1)对本节内容的教材和教法进行分析。(9分)
(2)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略去教学过程)。(15分)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