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九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地理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下图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分布”。读图回答1~2题。
* 1.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 2.该日悉尼和广州()。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第3题。

* 3.图示区域为发展旅游业,拟开发下列旅游产品,你认为合理的是()。
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米)”,完成4~5题。

* 4.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是()。
* 5.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内的是()。
* 6.()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下图为2017年1月某时刻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 7.该日上海出现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 8.锋面系统在石家庄过境时,当地()。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早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不断增多增大。据此完成9~10题。
* 9.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10.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注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下图为我国南北走向的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带谱图。甲、乙是东或西坡。读图完成11~12题。

* 11.图中①②分别是()。
* 12.关于该山脉坡向及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下图是美国本土人ロ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①是亚洲人ロ迁往美国;②是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是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是国内人ロ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13~15题。

* 13.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14.人口迁移中造成美国人口的机械增长呈正增长状态的是()。
* 15.人口迁移对美国造成的影响是()。
图中a、b、心表示某地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图完成16~17题。

* 16.推测该地城市化过程的先后顺序最可能是()。
* 17.图中关于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9.下列不属于空间数据编辑与处理过程的是()。
我国西北地区盛产苹果、梨、红枣、核桃等特色农产品,电商企业从西北地区采购农产品,在中东部地区进行加エ、包装,并在网上大量销售。据此完成20~21题。
* 20.电商企业在中东部地区加工、包装、销售的主要优势是()。
* 21.依托电商销售农产品,可提高西北地区农业()。
①规模化水平
②自给率水平
③商品化水平
④专业化水平
下图示意某跨国公司的制造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的分布。读图完成22~23题。

* 22.该公司在中国多地建立制造企业主要是为了()。
* 23.该公司研发中心选择的地点,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读港珠澳大桥示意图,回答24~25题。

* 24.港珠澳大桥在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 25.港珠澳大桥修建的意义是()。
①加强了港澳台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②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
③促进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
④加强香港、澳门、珠海三地之间的联系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分)
* 26.简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的基本理念。(10分)
* 27.绘制冬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要求: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晨昏线、太阳光线)(6分),并简要说明运用该图进行讲解的教学要点(4分)和教学意义(4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材料:
下图中湿地为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黄河上游,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该湿地包含了约100万公顷的泥炭沼泽、苔草沼泽、湖泊和湿草地,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一一黑颈的主要繁殖栖息地,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原始,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最好的高原湿地”。

* 问题:
(1)分析该地成为黑颈鹤主要繁殖栖息地的原因。(8分)
(2近些年来,若尔盖湿地出现了沙漠化现象。简述解决该问题的措施。(8分)
29.材料: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杏花山野外综合考察项目是利用乡土地理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实现新课标要求的重要案例。该项目针对高一年级学生,在基本学习完必修一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后进行,地点为学校所处地区的某山地,要求学生在特定考察点进行考察,进行相关问题探究,并绘制相关地理示意图。下面为该项目设计的学生考察实习表的部分内容。

* 问题: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提出,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请结合材料谈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作用。(8分)
(2)在地理实践活动中为何需要注重利用乡土资源?(8分)
30.材料一 在了解学生已有的地球自转知识后,教师可以问学生:“地球自转的方向、速
度、周期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又是怎样的呢?
这样引出“地球公转”的教学。
材料二 在讲授“地球公转”前,教师可以先用动画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绕太阳不停地运动
的画面,让学生认真观察,让学生根据“地球公转”的内容回答地球公转的一般规律(围绕中
心、轨道、方向、周期、速度等),引出新课教学。
材料三 在讲授“洋流”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哥伦布在1492年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时,一共用了37天,而他在1493年第二次去美洲时,只用了20天。同时,哥伦布第一次去美洲走的是距离較短的路线,第二次走的反而是距离较长的路线,可为什么还会出现第二次用时较短的情况呢?通过今天“洋流”知识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材料四 “生活”导入是指教师使用生活实例、学生的亲身体验或有教学意义的历史事实、故事等引出教学内容。运用这种导入时,可以利用的生活实例很多。时事报道,学生日常生活中对自然和人文现象的体验和感受,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歌曲、诗词等都可以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留心观察,积累生活素材。
* 问题:
(1)分析材料一、二、三所使用的教学导入方法。(10分)
(2)运用“生活”导入法为“城市交通”设计一个合适的教学导入。(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24分)
31.阅读关于“褶皱山”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
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褶皱山”的部分内容。
褶皱山
在地売运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作
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
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
关系来看,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在地貌上,有时候背斜发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
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
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
有几十米。
* 要求:
(1)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等)(15分)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