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有两位化学老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分别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
老师1: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了教学中的问题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
老师2: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析了教学中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后,选出几个重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一个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开始,然后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捕捉学生学习中生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22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一侯德榜
纯碱工业始创于18世纪,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碱技术把持在英、法、德、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手中。1921年正在美国留学的侯德榜先生为了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之邀毅然回国,潜心研究制碱技术,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能同时生产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原料是食盐、氯和二氧化碳一一合成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此方法提高了食盐利用率,缩短了生产流程,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降低了纯碱的成本,克服了氨碱法的不足,曾在全球享有盛誉、得到普遍采用。变换气制碱的联碱工艺,是我国独创,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
23.某化学教师在某次测验中设计了下面的试题,并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和分析。
【试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通入氧气的热水中,白磷可以燃烧
B.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C.溶液中溶质既可以是固体、液体,也可以是气体
D.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考试结果】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1:
24.以下是某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金属的性质》的教学片段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各种金属制品,并请学生找出身边常见的金属制品。
复习旧知:回顾金属的物理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观察实物:学生观察一片打磨千净的铝片表面,然后用坩埚钳夹持薄铝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导学生观察铝片表面的变化,并思考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用铝制作铝锅呢?
教师指导:“活动与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实验结束后,每组选派代表将该组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组员讨论,得出的结论依次向全班同学汇报。
表达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结果汇报,肯定学生的实验成果,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或指出学生的错误判断。在评价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惑,或学生坚持己见的,教师应该给予合理解释,甚至可以重新操作实验,向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分析和归纳,如果所得实验结果有误,应该积极思考,组员交流讨论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并展开组员间的表现评价。
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合金的资料,了解合金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25.阅读材料,根据任务完成要求。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溶液的浓度”的课程,内容标准为。“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比较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课题2溶解度
课题3溶液的浓度
材料三以下为初中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课题3溶液的浓度中教材的部分内容。
实验9-7在室温下,向三个小烧杯中各加入20mL水,然后分别加入0.1g、0.5g、2g无水硫酸铜,用玻璃棒搅拌,使硫酸铜全部溶解,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在这三种溶液中,哪种溶液最浓?哪种溶液最稀?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可用右式进行计算:溶液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x100%
练一练:在实验9-7中,三种硫酸铜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讨论:已知20℃时,氟化钠的溶解度是36g。有人说:“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