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八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化学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某元素质量数为51,中子数为28,其基态原子未成对电子数为()。
* 3.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4.莽草酸可用于合成药物达菲,其结构如图1。下列关于莽草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5.25℃时,在10mL浓度为0.1mol·L-1的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滴加浓度为0.1mol·L-1盐酸。下列关于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6.将惰性导体浸人含有同一种元素的两种不同氧化值状态的离子溶液中所构成的电极属于()。
*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8.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两组试剂均正确的是()
* 9.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10.下列有机物用于合成聚乙烯塑料,是聚乙烯的单体的是()。
* 11.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学习者从大量的具体例证中,自己概括得出事物的关键特征的学习策略是()。
* 12.下列关于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
* 1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级主题的是()
* 14.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 15.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论功能的是()。
* 16.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最常用的工具和手段。下列哪一项不是教学语言应具有的特点?()
* 17.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是()。
* 18.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以()的身份,学生以()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
* 19.戴老师很担心,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参加同样内容的测验时获得的分数为什么与上次不同。他所担心的是下列哪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内容?()
* 20.在“中和滴定”一节课中,教师首先讲述中和滴定原理,接着进行规范的演示,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地完成某一动作,借以形成中和滴定的技能、技巧。该教学片段中没有体现的教学方法是()。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共25分)
2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要求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为此,教师应自觉地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所制订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和所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评价方式等有意识地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问题:
(1)化学教学反思的含义是什么?
(2)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何进行教学反思以促进教学?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演示实验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的一种实验教学。它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广为应用,最为有效的一种基本实验教学形式。通过演示实验开展教学,从化学教学方法论来看,还可称为“演示法”,是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之一。
材料二[教学实录]
水火相容实验——燃烧的条件,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演示实验1]在500mL浇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图图住的一小块白磷。在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千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如图2所示),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2]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自,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如图3)。

【学生讨论】
问题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然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4:总结燃烧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总结出物质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②物质要与空气(氧气)接触
③物质有可燃性(总结得出)。
[练习现固]略
问题
(1)请简要介绍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要求。
(2)请简述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有哪些。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共15分)
23.某初中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如图4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不考虑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出现的现象是()。
A.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B.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
C.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1: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请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2)试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写出本实验中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4.案例
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片段。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会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後小的粒子一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x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x1021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氮水使铁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呢?
[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温度的改变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____。
[演示实验]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100mL的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4]________________。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得出的结论3和结论4分别是什么?
(2)在本课中,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相比的优缺点。
(3)结合本课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部分教材内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的。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尽可能对一支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点燃后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你可以按下面提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也可以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1)点燃前 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硬度,闻一闻气味等。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石蜡,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
(2)点燃蜡烛 仔细观察燃着的蜡烛。蜡烛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燃着的蜡烛,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段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如图1-10)约1s后取出,根据火柴梗在火焰不同部位被烧的情,推測火焰哪一部分的温度最高,哪一部分的温度最低。
分别取一个干燥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润湿内壁的烧杯,先后軍在火焰上方(如图1-11),仔细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什么物质。
(3)熄灭蜡烛观察蜡烛熄灭时有什么现象发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图1-12),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然前
燃着时
熄灭后
将你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更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与同学交流实验的体会。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刚接触到化学这门新课程,对化学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
要求:
(1)谈谈“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实验的教学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这一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