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八:教育基本规律
教育先贤: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教育思想: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也就是每个人的天性中有“恶端”。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就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本性,使人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道德智能。荀子以儒经为教学内容,“儒经”最为重视《礼》。他认为儒者分为俗儒、雅儒、大儒。而依据他们的言行标准,分为国宝、国器、国用、国妖。
国宝,即“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可以讲得出道理来,并且身体力行的人;
国器,“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虽然说不出来,但是可以做得到;
国用,“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能说,但是做不到的人;
国妖,“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善于花言巧语,妖言惑众,往往也是通敌叛国之徒。
“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他认为完整的学习过程是有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行动的过程,即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以此来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所以,教育起到“化性起伪”的作用。同时,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
荀子主张外铄,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推荐人:刘超 校稿人:刘杨秋月)
每日一测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