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一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化学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 1.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2.38.4g铜与适量的浓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铜全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收集到22.4L气体,则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 3.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4.1200℃下,天然气的脱硫工艺中会有以下反应发生:

则△H4的正确表达式为()。
*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 6.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7.某电化学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与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9.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结构简式如图2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下列关于普伐他河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10.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11.化学教学理念涉及教学活动的任务、目标、内容、形式、媒体、方法和评价等方面,形成指导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下列关于化学教学基本理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 12.《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必要的基础的学生实验有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初中阶段必须完成的化学实验的是()。
* 13.下列不属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是()
* 14.教师根据“铜是一种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导热、导电性能。铁也是种金属,具有金属光泽、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得出结论“铁也可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这一逻辑思维方法属于()。
* 15.“概念形成策略”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策略之一。根据这一策略原则,在给初中学生讲授“置换反应概念”时,通常讲授顺序应选择()
* 16.在教学过程中,某化学教师为了要了解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教与学的步骤,应使用()
* 17.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
* 18.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別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 19.下列不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的行为动词是()
* 20.化学教学情境设计的常见途径可能有
①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
②从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点人手,创设情境
③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④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其中正确的是( )。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共25分)
21.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増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问题
(1)简述科学探究的要素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有哪些。
(2)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内容为例,设计一个具体的探究主题,并写出简要的活动方案。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公元前5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种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4种原质构成。在公元前4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徳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千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千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徳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人们长达2000多年。
素材2
1784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气的体积占4/5,氧气占1/5。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述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手段都无法分解的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的时候,就已经能分解出11种单质:铜、铁、金、锡、银1800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808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银6种活波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波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1814~1817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可以观察到600多条暗线。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语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含量极少的金属元素。
素材3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氩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不准的9种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6个空位:;三是从当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钻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置做了必要的调整。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
(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2)从上述材料概括出影响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恩格斯说“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共15分)
23.下面是一次习题课的教学摘录。
[任务驱动]
出示任务:如何判断金属Cu和金属Fe金属性的强弱?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形成方案)
[交流评价]
教师巡视并选取四个典型实验方案,让各小组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方案1:加入盐酸有无气体生成
方案2:加入食酷有无气体生成
方案3: Fe CuSO4溶液有无Cu生产成
方案4: Cu Fecl3溶液Cu是否消失
[巩固提高]略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化学原理,你认为哪个方案不可行?请说明理由。
(2)请你针对方案2和方案3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3)从评价类型看,上述教学摘录中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4.以下是某初中化学老师关于《燃烧与灭火》这一课题的课堂教学设计,请仔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名教师都在哪几个环节设置了问题?这样设计的好处有哪些?
(2)这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起来,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信息技术的功能都有哪些。
(3)信息技术的使用会给我们的课堂增添很多色彩,但是我们需要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请简述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25.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标准为:“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片段如下:
实验5-1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如图5-5)。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钟,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天平是否仍然平衡?


图5-5盐酸与碳酸钠粉未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5-2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千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如图5-6),观察现象。
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要求:
(1)谈谈你对“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的教学价值的认识。
(2)根据上述三段材料,完成“质量守恒定律”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