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五: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教育先贤: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教育思想:1、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变科举八股。康有为认为,当时的科举制度束缚了土子的头脑,使学者学不到真才实学,他主张废八股,改策论,逐步废科举;大力兴办学校,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派遣留学生,译西书;倡平等,重女教。
2、《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大同书》是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大同书)攻击了社会不平等现象,指出它的根源是私有财产,从而主张废除私有制,废除等级制,提出去国、去家,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在书里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
(推荐人:张雅青 校稿人:刘红)
每日一测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