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六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美术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
* 1.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是()
* 2.如图1,与该图(局部)作者有关的词语是()
* 3.如图2,该类型的书法作品被称为()。
* 4.()1918年创办的《美术杂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本专门的美术理论刊物。
* 5.北宋时期()擅画墨竹,开创了“湖州竹派
* 6.《掷铁饼者》是()时期的作品。
* 7.如图3,该作品的艺术风格属于()。
* 8.()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 9如图4,该作品的作者是()。
* 10.铜版画又称为()。
* 11.下列选项中属于常见的网页编辑制作软件的是()
* 12.凭借颜料的遮盖力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的绘画种类是()。
* 13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这一新的学习领域,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 14.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列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的说法错误的是()。
* 15.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列选项中属于第四学段“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评价要点的是()。
*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分目标中内容的是()
* 17.脸谱中红色代表的性格特征是()
* 18.画水彩画的时候,让作品的色彩变化湿润,水色透明,画面明快,有意趣天成之感的绘画技法是()。
* 19.在《速写练习》一课的教学目标中,“通过观察、对比、分析了解速写的方法,尝试用白描的表现手法表现人物或景物,感知速写的造型表现能力”所属的目标维度是()
* 20.在进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生肖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的设置较为恰当的是()。
* 21.《速写练习》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速写,并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作品练习。以下教学过程,最恰当的一项是()。
* 22.肖老师在讲解《设计与生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设计,给学生出示设计作品的图片及实物,并针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肖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23.《精美的报刊》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报刊的构成要素及制作方法,并能设计一页报刊的版式。针对此课,下列做法恰当的是()
* 24.上《写意动物》一课时,周老师先向学生展示了几件大师的作品,紧接着给学生示范了水墨松鼠的画法,之后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进行自由创作;学生听得一知半解,结果课堂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都画不出来。请问,周老师本课最主要的问题是()
* 25在课程教学评价中,教师设计的评价表中包含了“自评”和“他评”部分,这里体现的评价思想是()。
* 26.吴老师在《小伙伴》一课即将结束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桌之间互相评价,再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吴老师对同学们本课完成的作品进行总体评价,并且要求学生把作品带回家,让家长进行评价。吴老师的这种评价方式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27.请设计出一幅禁烟的招贴海报,要求图文结合,有一定新意。
28.简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要点。
29.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活动建议,针对《描绘我们的校园》一课,列举三项学习活动的建议。
30.简述三种美术课中常用的教学模式。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案例:
王老师在上《发现与创造》一课时,首先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做好的二次改造物品,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并且上网找到了很多素材给学生展示,让学生从材质、形状、色彩等方面观察物品本身的特性,并提出问题,作品表现了哪些形象?你们喜欢吗?你们会做吗?之后王老师选择了其中一件物品进行示范。在示范时,王老师一直注重强调创作的方法,并没有注重发散思维,最后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都一样,并不具有创造性。
问题: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指出案例中王老师教学的优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32.案例:
李老师在《小伙伴》一课结束之后对同学们的作品进行了浏览,并从全班同学的作品当中选取了五件优秀作品进行了点评。在点评过程中,主要针对作品人物造型的动态与表情、线条的使用和色彩几个方面进行了夸奖。针对其他表现一般或者作品不完善的学生,李老师不予评价。
问题:李老师的评价方式有哪些不足之处?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33.请按所提供的教材片段,设计1课时的教学简案(也可以是单元中的一课)
要求:
(1)写出一篇规范、完整的课时教学简案。
(2)恰当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合理地设计学习活动和作业要求。
(4)设计至少三个课堂提问。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