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真题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生物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2.下列选项中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生命活动的是()
* 3.蜘蛛结网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
* 4.下图中a和b表示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常考)
* 5.关于蓝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 6.下图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Ⅰ次分裂中发生的行为的示意图,该行为的结果是()(易混)
* 7.下列研究不能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是()
* 8.关于细胞凋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9.某湖泊经过200年的时间演变成了一片草场,该区域原来的许多生物种群被新的种群所替代。对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最恰当的解释是()
* 10.下图是甲、乙两个家族系谱图。甲家族有Z遗传病患者,乙家族有红绿色育(B-b)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1.油菜中有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H和h,G和g)控制菜籽的芥酸含量,低芥酸油菜的菜籽油品质更高。下图为获得低芥酸油菜(HHGG)品种的3条技术路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12.水母发光蛋白由236个氨基酸构成,编码该蛋白的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
* 13.关于高等植物向性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14.下图是某雌性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15.父亲表型正常的一名男婴,从母亲处遗传到一个隐性致病基因,若该男婴表现出相应的病症,不可能的原因是()
* 16.某神经毒素主要分为α型和β型两种,α型毒素竞争性地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β型毒素抑制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进而对神经信号传导产生阻断,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7.关于酶、激素、抗体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易错)
* 18.下图是某地居民在1900~2000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曲线图,在此期间没有明显迁入和迁出活动,据此推断该地区人口数量在这一时期的变化趋势为()
* 19.科学家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出一种乳汁中含有抗病蛋白的奶牛,实现该技术是通过()
* 20.关于试管婴儿技术,叙述正确的是()
* 21.教师在“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中采用了如下图所示的“六步教学”。这样的“六步教学”属于()
* 22.某同学认为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该同学具有的概念是()(常考)
* 23.在“DNA的复制”一节的教学中,教师事先在云平台上上传自制的多段针对重、难点的微视频。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微视频,基础好的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通过重播和暂停强化记忆、加深理解。课堂上,教师根据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讲解、答疑,指导学习,突破重难点。这样的教学着重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 24.某教师在高中生物综合素质评价中设计了如下测评表,该测评不属于()
* 25.在一节公开课上,教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分析典型案例,结合自己对基因突变的了解,分组讨论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同时要求每个小组邀请一位听课教师参与讨论,这种做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直径为1cm的打孔器打出小圆片若干(注意避开大叶脉);抽出小圆片内的气体,置于黑暗处一段时间;取数量相同的小圆片分别置于盛有一定CO2浓度溶液的小烧杯中,选用40W的台灯作为光源,通过改变光源与小烧杯之间的距离进行实验(实验温度保持相同且适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曲线(X1>0)如下图。

问题:
(1)小圆片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              。进行黑暗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6分)
(2)上述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3分)
(3)限制AB段光合速率的主要外界因素是             ,C点的含义是                   。(6分)
27.科学家为了研究一种蜂鸟β-球蛋白基因的功能,将该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菌落为白色)细胞进行复制和表达,如下图。所使用的质粒中有Ampr和lacZ两种标记基因,前者让受体细胞具有抗氨苄青霉素的能力,后者表达的半乳糖苷酶会使一种被称为X-gal的物质呈现蓝色。

问题:
(1)将蜂鸟的β-球蛋白基因导入大肠杆菌,需要先用              (相同/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蜂鸟的DNA和载体质粒,在用                酶进一步处理以得到重组质粒。(6分)
(2)在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细胞之前,需要用                 (填物质名称)处理大肠杆菌,使之转化为能够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                  细胞。(6分)
(3)使用添加了氨苄青霉素和X-gal的培养基培养经上述处理的大肠杆菌,选择            色的菌落培养,就获得了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3分)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8.材料:
“翻转式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学课堂教学。某教师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和“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的教学中对微视频的制作进行了如下思考并开展教学。
1.在“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节的教学中,该教师最先直接使用亚马逊的纪录片进行导入,发现不能在2min内展示尽可能多的物种及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同学们也认为亚马逊离自己比较遥远,兴趣不大。
针对这些问题,该教师决定采用“穿越”策略,借助卫星地球软件和录屏软件录制了一段空中俯视地面的动画视频。视频一开始展示的是学校的卫星俯视图,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是自己学校,然后视角迅速上升至远离地球的太空,最终降落到南美洲亚马逊雨林。教师再使用录屏软件将亚马逊雨林中动物猎食的视频片段进行剪辑和拼接,同时以游览亚马逊的解说词为基础设计生动形象的旁白,在短短2min左右的时间内展现了尽可能多的物种,并在视频播放结東后,组织学生讨论微视频中涉及的捕食关系。
2.“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节所涉及的三大实验年代跨度较大,每一个实验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所做的研究。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结论,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各个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因此该教师制作了微视频“时光隧道”带着学生穿越时空,来到19世纪。微视频以时间轴为主线,将时间轴设计成一条公路的形象,时间沿公路向前行,同时,在下方标记出美国内战、明治维新、甲午战争、一战、罗斯福新政、二战等11个著名的历史节点,与“时间公路”上方的科学史时间节点相对应,促使学生将新知识和熟悉的历史事件联系。每前行一段,“时间公路”上就会竖起一个路牌,每一个路牌就是一个时间点,路牌上标注了年代、科学家头像、科学家姓名、探究事迹等,按照时间的先后形象地展示了在探究历史的道路上,科学家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前人的基础上获得突破的。
实际教学中,教师课前将上述微视频、本节课涉及的所有学习内容的微视频以及反馈评测题等其他相关数字化学习资源上传至网络,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点播,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的问题和学习难点,学习后完成反馈评测题。在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呈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对重要的共性问题组织讨论。由于学习形式新颖,教与学针对性更强,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问题:
(1)结合材料举例分析微视频的优点。(12分)
(2)结合材料分析生物教学中开展翻转式教学的优点。(8分)
29.材料:
我国某版本生物教材中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内容如下:

国外某版本教材中相同主题的内容如下:
问题:
(1)比较两个版本教材中实验的主要差异。(10分)
(2)根据上述比较,分析该实验教学应注意的要点。(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0.“染色体数目变异”一节涉及“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等众多概念,是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某版本教材中这一节相关内容如下。
细胞中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互相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例如,人有46条染色体,精子或卵细胞中含有23条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多倍体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在被子植物中,多倍体的种数占30%~35%,在禾本科中大约有70%的物种是多倍体。在生产中,普通小麦、陆地棉、烟草等农作物,苹果、梨、樱桃等果树,菊花、水仙、郁金香等花卉,均为多倍体。
单倍性变异是指体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等于配子染色体数的变异,由此产生的个体称为单倍体。例如,六倍体普通小麦体细胞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单倍体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即含有21条染色体。
多倍性变异是指与同种的二倍体细胞相比,具有更多染色体组的变异。与正常的二倍体相比,具有3个染色体组的称为三倍体,具有4个染色体组的称为四倍体。多倍性变异可自发产生,也可人工诱导产生,形成多倍体。
要求:
(1)设计用于上述概念教学的彩色卡纸教具,绘制教具示意图并加以简要说明。(10分)
(2)设计运用该教具开展“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概念教学的教学流程。(20分)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