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高中思想政治知识与能力试题
手机扫描二维码答题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政治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本页时间剩余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某教师针对“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一课的教学目标,结合热点时事设置了一组体现了教学重难点的问题,录制微视频供学生课前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学习体会,积极参与有关观点的思辨和辫论过程。这种教学()。
①体现了教、学、评的差异性
②增强了课程实施的开放性
③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④注重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某教师在教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时,一名学生产生了疑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什么不能说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对基本政治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教师的做法()。
A.强化了社会实践环节
B.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C.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D.引导了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学习
*
3.在“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课的教学中,王老师组织学生在调査本社区公共卫生间的基础上,向社区居民委员会提出五条整改社区卫生状况的建议。该教学活动()
A.旨在帮助学生获得民事权利能力
B.旨在培育学生公共素养
C.实现了学生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D.实现了学生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已进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B.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D.我国已经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5.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信用卡是一般等价物
B.使用信用卡能够避免经济损失
C.信用卡的发行目的是减少货币的发行量
D.使用信用卡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
*
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党的十九大又提出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这表明()。
①网络信息产业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②我国将推动产业升级,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③我国经济将实现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转变
④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7.某些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仍采用“替代国”做法对待中国产品。这一做法()。
A.违背了世贸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
B.将减少对我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査
C.是践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合理行为
D.启示我国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
8.某食品有限公司涉嫌使用过期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受该事件影响,该食品有限公司的销售业绩明显下滑。这说明()
A.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唯一因素
B.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成败
C.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利润
D.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9.缺
*
10.有的人发现许多人在使用某种保健品,就不管自己是否适用,随大流地购买服用。这提示我们()。
A.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要防止消费滞后现象
C.坚持理性消费,避免盲从
D.过于节俭是不可取的
*
11.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②资本积累的规模
③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重
④投入资本的大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2.近年来国内钢材屡屡卖出“白菜价”,同时每年还要用“白金价”大量进口高端钢材。究其根源,是国内钢材难以满足我国制造业向专业化、精品化、差异化转型升级的需求。据此,我国钢铁企业应()
①转变经营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②注重科技创新,着力提升产品质量
③关注市场变化,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④实现规模经营,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13.“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中,必须坚持()。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面对世界,迎接挑战
C.多方合作,取长补短
D.学习先进,为我所用
*
14.“人得自由,而必以他人之自由为界。”这告滅我们,在政治生活中要坚持()
A.民主与集中相统一的原则
B.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C.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D.自由与限制相统一的原则
15~17.缺
*
18.《习近平用典》政论微视频上线播出,吸引了众多网友点击观看、分享评论。这说明()
A.在线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唯一途径
B.现代传媒极大推进了文化传播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
19.英国教育部宣布,在全英8000所小学推广采用中国数学教学方法,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这表明()
A.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
B.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中国文化已经领先世界各国
*
20.“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按照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列宁把赫拉克利特的这一思想评价为:“对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绝妙说明。”这一评论说明,赫拉克利特()。
A.是现代唯物主义的创始人
B.把唯物论和认识论科学地统一起来
C.对世界的看法既唯物又辩证,因而是科学的
D.把唯物主义根本观点和辩证法思想结合在一起
*
21.对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一些哲学家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22~25.缺
*
26.《××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具有重要价值和广泛群众基础的特定区域可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②要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③要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④要抓住影响事物发展的关键部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27.“土豪”原指旧时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或恶霸,当今有人将“土豪”解释为“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这一解释体现了()。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
28.甲与乙签订了一份房屋装修合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纠纷。甲向律师丙咨询,丙认为根据合同法,乙的行为构成违约,如提起诉讼,有较大胜诉把握。丙的分析体现了()
①法的强制作用
②法的评价作用
③法的教育作用
④法的预测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9.缺
*
30.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在条件不成就时,该民事法律行为()。
A.完全失效
B.继续有效
C.开始生效
D.开始无效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简述画中所体现的哲学和经济道理。(12分)
32.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处理知与行的关系?(12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3.材料
下面是某老师“价值与价值观”一课的教学片段。
老师:当今是一个文化多元,价值观多样的时代,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价值观,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个问题。(PPT展示讨论题)
如果大家面临这样一个因境:爸爸是间歌性精神病患者,病中捡了一个女弃婴,你母亲不堪重负,离家出走。作为家庭中的顶梁柱,正在读中学的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说:爸爸是精神病患者,这种病很危险的,我觉得应该送他去精神病院治疗。
学生乙说:他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捡了个女婴,应该把娶儿送去孤儿院。
学生丙说:还要有一种抱负,当一名可以治疗爸爸疾病的医生,治好父亲的病。
老师说:同学们说的都很好。
问题:根据老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回答,分析所设置问题的优点和缺点。(20分)
34.缺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6分)
35.根据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不超出认识范围,人们就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节选自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要求:
(1)请写出该教学片段的教学目标。(10分)
(2)设计该教学片段的教学活动。(16分)
评价对象得分
(?)
A.男
B.女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
问卷星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