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与能力模拟测试五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生物教师证考试的同学。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 1.下列对真菌描述不正确的是()。
* 2.在做“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时,操作错误的是()。
* 3.有“地球之肾”之称和“地球之肺”之称的生态系统分别是()
* 4.有关“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5.在培养水稻植物根尖的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氰化物后,根尖细胞吸收K+的速率变化如图1所示,科学家研究得知氰化物会影响细胞中线粒体的功能。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6.在一个自然果蝇种群中,灰身与黑身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控制),棒眼与红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B、控制)。现有两果蝇杂交,得到F1表现型和数目(只)如表所示。
* 7.同一种氨基酸具有两个或更多个密码子的现象称为密码子的简并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8.下列属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特点的是()。
* 9.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①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妺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
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 10.被生锈的铁钉刺伤后,应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消毒,该血清中含有的物质和所属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11.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12.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以及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13.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4.在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主要应用了呼吸作用原理的是()
* 15.图3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17.图4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时所观察到的情况。下列各项中,能正确表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是()。
* 18.下列关于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19.大棚中种植的植物,其光合作用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下面的曲线图中,有M、N、O、P、Q五个点,对它们的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M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场所只有线粒体
②若适当降低大棚温度,则N点将会向右移动
③O点时,限制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④P点时,若想提高作物产量可以适当补充光照,绿光灯效果最好
⑤Q点光照强度时,适当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提高作物产量
* 20.精子和卵细胞在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的过程中,产生的子细胞数都是4个,其中1个卵原细胞形成()个卵细胞和()个极体。
* 21.生物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步骤是()。
①查阅文献
②制订研究计划
③选题
④分析研究
⑤搜集并整理资料
⑥撰写报告
* 22.下列教学活动中,运用了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是()。
* 23.在讲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节时,教师可充分利用下列哪些无形的课程资源?()
①教材
②动物园
③学生饲养过小青蛙
④学生参观过动物园
⑤学生观看过《动物世界》
⑥学校博物馆
* 24.某同学认为:呼气和吸气导致肺容积的扩大和缩小。该同学具有的概念是()。
* 25.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下列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二、简答题(本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6.细辛是一种在森林下生活的植物,滨藜是一种在沙漠中生活的植物。图6是光照强度对两种植物(甲、乙)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图中代表滨藜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是_______;b1点时植物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部位有_______。(6分)
(2)图中e点时,限制乙植物增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3分)
(3)若将植物移植到缺Mg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后b2点将向_______移。(3分)
(4)若探究温度对细辛叶片细胞呼吸强度的影响,则该实验需在_______条件下进行。(3分)
27.海岸生态护坡是植物和工程组成的综合护坡技术,图7是某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
网的示意图,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人们通过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植被稀少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该演替属于_______。(3分)
(2)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应采用_______调查此地的植物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注意。(6分)
(3)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图中字母表示)如上图。当小型飞行草食动物的数量增多时,网蜘蛛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小型飞行草食动物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种群内的_______调节;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6分)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8.材料:
以下是李老师的几个新课教学片段:
不拘一格的导入方式
案例一: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新课导入:教师请学生品尝一些小食品的同时,提出思考问题:“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学生在品尝中思考并利用生活经验说出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的名称,教师板书记录,总结记录内容,引入新课。
案例二:
学习“骨的结构”时,教师先发给学生“长骨纵剖模型”,?导学生观察并强调观察要点,同时提出思考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哪些物质?
案例三:
学习“根对水分的吸收”时,教师课前布置学生实验:从同一块萝ト上切下两块大小、形状一致且质地相同的萝ト条,分别放置于清水和30%的浓盐水中,观察放置一晚后的实验现象。课堂开始之初,请学生代表讲述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解释说明原因,从而引入课堂主题。
问题:
(1)李老师导人新课的方式分别是什么?(10分)
(2)案例中三种导入方式的共同点是什么?(10分)
29.材料:
某学校生物任课教师拎着一篮子土豆进入教室,墙边放着一大堆天平、杯子、刀具、小烘箱之类的器具。教师要求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科学的方法说明土豆皮的功能,并写出研究结论。随后,任课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开展团队合作研究。
有一个小组干得最出色,这个小组由四个女孩子组成。第一步,她们坐下来策划了一番,制订了研究方案。第二步,她们从篮子里拿了一大一小的两个土豆放在天平上称重,记下称重的时间和各自的重量。接着,她们把大的土豆削掉皮,再放到天平上称重,这时没皮的和有皮的两个土豆的重量完全相同,再记下称重的时间和重量。第三步,她们把没皮的土豆和有皮的土豆一起放到窗ロ晒,边上还放了一个小烘箱,她们坐在一边观察。观察了段时间后,她们发现没皮的土豆的表面开始渐渐发黑,变得黏糊糊的,而有皮的土豆没有出现这种迹象。于是她们得出了第一个研究结论:土豆皮能够防止腐烂。又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她们发现没有皮的土豆水分失去得较快,出现了明显的菱缩,而有皮的土豆没有出现
这种现象。她们再一次把两个土豆放到天平上称重,此时两个土豆一个重一个轻,于是她们得出了第二个研究结论:土豆皮能够保持水分。最后,这个小组的四个女生还交了一份步骤清晰、方法得当、结论可信的研究报告,并获得了全班的最高分。
问题:
(1)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上有哪些成功之处?(10分)
(2)你从中得到了哪些教学启示?(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30.材料:
材料一: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在盛有黄瓜条的盘里加盐发现水增多了,再过一段时间黄瓜条变软了,集市卖策的人酒水能保鲜蔬菜;萎的黄瓜泡在清水里会变得硬挺,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等现象。这些现象都与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有关。在植物的六大器官中,根是吸水的主要部位。
材料二: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工作单
一、提出问题:植物细胞什么情况下会吸水?什么情况下会失水?
二、做出假设: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浓度时,细胞失水;反之,则吸水
三、制订计划
(一)实验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方法步骤:
1.取大小相同、生长状况相同的6根萝卜条,分成两组分别放入盛有浓度为20%的盐水以及清水的培养皿中。
2.观察和分析
量:掲开上面的培养皿(防止水分蒸发),用镊子取出萝卜条,再用尺子测量每根萝卜条的长度,将数据填入表中,并与浸入溶液之前的长度进行比较。
捏:用手捏一捏萝卜条,观察萝卜条发生的变化。
比:取出萝卜条,将培养皿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比较盐水和清水体积的变化。
四、实施计划
五、实验结果
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验结论: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浓度时,植物细胞失水;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浓度时,植物吸水。
要求:
(1)填写上述工作单中“实验准备”“实验结果”的部分内容。(10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20分)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