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七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和谐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声响成一片,那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像以前那样的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地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菜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斯特林堡的《半张纸》也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
*
3.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复活》一一阿·托尔斯泰——苏联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一俄国
B.《西厢记》—王实甫一元代 《神曲》但丁—德国
C.《桃花扇》—孔尚任—清代 《唐璜》—拜伦—英国
D.《欧根·奥涅金》歌德—德国 《北京人》—曹禺—现代
*
4.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归因园居》南朝
B.屈原—《九章》战国
C.刘勰—《昭明文选》南朝
D.狄金森—《篱笆那边》—美国
*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间用杂言,章法上多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但亦有变化
B.我国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C.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D.巴金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
6.提出“教师一方面是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生活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A.列宁
B.加里宁
C.苏霍姆林斯基
D.陶行知
*
7.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
8.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B.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C.创造能力
D.观察能力
*
9.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A.存在正相关
B.关系不明显
C.存在负相关
D.有利有弊
*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A.交往能力
B.研究能力
C.管理能力
D.学习能力
*
11.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课下作业的一个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宇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应该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B.学生在完成学校统一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要扩充某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某方面的能力,以优化已有的知识
C.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D.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按时按质完成,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
*
12.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带工老板就好像赶鸡鸭一般把一大群①(没锁链的奴隶)赶出来,包身工走进厂去,外面的工人也走进厂去。②(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的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的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可是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愉快了。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选择题:
上文②处打括号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与后句构成对比,从而自然地引起下文对纱厂工人三大威胁的叙述
B.意在提醒读者,纱厂工人的工作是很繁重的
C.意在与后句构成对比,揭示包身工劳动条件的恶劣
D.与后句构成对比,揭示富人的舒适和愉快是建立在包身工的苦难上的
13.阅读《长亭送别》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幻灯片提示:中国古代戏曲鉴赏《长亭送别》·王实甫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教师设计好这些文字的排列方式且注意美观。)
师: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女孩,和她作一次亲密接触。
(幻灯片投示:《长亭送别》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知道
后,以相国之门三菜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言:“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无奈,张生只好启程赶考。课文就从这里开始。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投影时,教师特意把“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攴曲词,由莺莺主唱。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变成彩色,且将“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变红加粗)
师(生读):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投影,初步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师:关于“四个场面”,我已经布置大家在预习时进行概括和归纳。我们就先说说四个场面吧。
(生习惯性地自主交流)
师:大家可以假设自己身临其境,将她心比你心。该是怎样的四个场面,每个场面又该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四个学生各说一个场面及情感表现,教师投影四个相应的场面及情感表现)
(幻灯片投示:①长亭路上(1~3)愁苦怨恨;②长亭饯别(4~11)缠绵依恋,无可奈何;③长亭话别(12~1⑦)临别叮嘱,无限关心和担忧;④长亭目送(18~19)依依不舍,别后苦痛)
师: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很好。“四个场面”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下面再说说“十九支曲文”。
师:关于十九支曲文,祝肇年先生的说法很受人赞同。
(幻灯片投示:祝肇年《情境交辉——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教材P142:《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师:所以,我们这节课准备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
(幻灯片投示:教学目标:声情并茂品赏长亭送别,抓住意象感受离愁别恨,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师:《长亭送别》的十九支曲文,经过大家的“公推直选”,最终有五首曲子“金榜题名”!
(幻灯片投示:十九攴曲文的名称,其中把〔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五首曲子变红加粗)
*
关于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面结合,先整体感知,再突出重点,符合认知规律
B.把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课外知识的引人会分散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利于学生集中思考
D.幻灯片的使用很好地起到了串联课文的作用,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14.阅读《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本堂课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课改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发展型、学习型的人才
B.在教学中,教师充当教材解说者的角色
C.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教师不能生搬硬套,结果只学到皮毛未掌握其精髓。方式方法好不好,并不在于它新颖不新颖,而在于它适合不适合教材和学生
D.多接触新鲜事物,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今后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15.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在一次语文课上,陈老师正和同学们尽情地“畅游”在《顾和园》这幅清新、美丽的“画卷”中,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课文第四自然段第四句话中的“滑’字,应改成“划船’的‘划’,
划过’。”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提问,似乎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同学也似有所悟,都纷纷发
表自己的看法:“是啊,应该是‘划船’而不是‘滑船”。“是不是印错了?”“也许是作者错了。”有位同学提议:“老师,我们写封信去问问《颐和园》的作者吧!”陈老师对此的做法是:第一,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同学们安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第二,针对同学的质疑,陈老师提出了三个思考题:一是昆明湖静得怎样?绿得怎样?二是昆明湖美吗?美在哪里?三是让同学们思考用“滑”还是用“划”字好?
*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意外的突发事件或者事故,能冷静对待,巧妙地运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法或手段,解决突发事件
B.该教师尊重学生,能以平等者的身份引导学生
C.质疑能力的培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D.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没有发挥主导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分析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鹏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
鹃花,传说是因杜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的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鸟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啼”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多选题】
A.文章开头部分引用贺铸的词句,烘托了杜鹃鸟的凄美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杜鹃鸟的同情,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和文学性
B.关于杜鹃鸟啼血化花的传说,作者对其事实依据不以为然,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也并不认同
C.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D.文章中间引用唐代无名氏的《杂诗》诗句,渲染了杜鹃鸟啼叫声的凄厉悲切,进一步加深了游子“有家归未得”的思乡愁绪
E.文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让个人情思和哲理意蕴相互映衬,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可读性强
BC解析:筛选并整合信息,首先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结构的基础上,明确筛选标准,即题干要求,这是“筛子”;其次,在文章中找到有效的阅读区间,这就是信息;第三,借助标点、提示语等分段、分层,抽主干,然后合并同类项。信息比较简明,涉及范围小的,可直接摘取;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的,要区分主次,提炼概括。
2.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2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入?”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置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表死无憾也。养生表死无感,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岸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来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单元导语】
本单元教学古代议论性散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本单元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任选一个课时)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