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一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属于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
A.行为主体
B.行为动词
C.行为条件
D.行为目标
*
2.不属于在实践中把握好新课堂教学中关系的是()
A.“人本”与“文本”
B.“设置”与“生成”
C.“教材”与“教法”
D.“个别”与“一般”
*
3.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谈到朱自清散文分为“抒情型”和“叙事型”,同《荷塘月色》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背影》
B.《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C.《悼亡妇》
D.《北平沦陷那一天》
*
4.教师在讲解鲁迅“名篇”《纪念刘和珍君》时,引导学生回忆鲁迅的作品,下列不是鲁迅作品集的是()
A.《朝花夕拾》
B.《故事新编》
C.《彷徨》
D.《故乡》
*
5.在学生学习《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教师提出新月诗派的“三美”诗歌理论,以下不属于“三美”理论的是(   )
A.建筑美
B.音乐美
C.韵律美
D.绘画美
*
6.《触龙说赵太后》选自《战国策》,教师在讲解时对《战国策》介绍错误的是()
A.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B.《战国策》是我国的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C.《战国策》一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螳臂当车”“狐假虎威”等
D.《战国策》共33卷,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不同于《春秋》《左传》的编年记事而是采用国别体的记录方式,《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史作
*
7.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
A.写作练习
B.表达技巧
C.电影文化
D.文化论著研读
*
8.李密在《陈情表》中开头就说“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有学生说李密写错了,这个地方的“孩”字应改成“臣”字,应该与前面“臣以险衅,夙遭闵凶”保持一致。下列教师评价最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看书比较认真,但思考不够深入,再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用“孩”字?
B.这个问题很好,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呀?
C.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能说说“孩”与“臣”哪个字更能感动晋武帝吗?
D.有自己的见解,值得表扬,希望其他同学能向该同学多多学习
*
9.“双基教育”是指()的教学。
A.基本理念和基本原理
B.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C.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
D.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
10.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节选),按要求答题
(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
以误国”。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出自《左传》呢?
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识。
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原来呀,《左传》描写了
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状况。它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
生:谈判
师:对,也就是使用外交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
生: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
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还有吗?
生:风烛残年,足智多谋
生:倔强、干练、怀才不遇。
师: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
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他年轻时没有被重用,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
代信息
师:大兵压境,烛之武真的能退秦师吗?
生:能,因为他的口才好,说服了秦穆公。
师:的确有主观因素。可是据说萨达姆的口才也不错,善于动却没能瓦解美英联军。可见主观因素不起决定作用,客观上的原因呢?
生:秦晋貌合神离,互不信任,各怀鬼胎
师:秦晋可是友邦啊!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这怎么解释呢?
生: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好,而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让烛之武钻了空子。
师(笑):借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你的意思是“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众生笑)不过你说的很对,客观因素确实是退秦师的主要原因。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退的秦师呢
生:先麻痹秦侯使其放松警惕。再表明灭郑无益于秦。最后得出结论:郑若亡,则秦危矣。
(课外拓展)
师:日本没有诚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边紧张关系。制造领土矛后,一方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歌功颂德;另一方面,苦心钻营要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非想重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这难免要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你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试着运用你的口才能力,说服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确语文课堂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认识,都不是由教师强硬灌输的,而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通过探究发现的
B.在课堂上,教师所起的是引导提高的作用。教师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允许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
C.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团体中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习情境转向于内在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D.本案例中,教师提到的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与课文主题无关,显得多余
*
11.阅读有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探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学校校园网的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学创造了优异条件。现代信息技术以播音员朗读范文的动人声音,不但为学生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阅读世界,更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网络情境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当前最有影响的建构主义代表人物之一D.H. Jonassen提出了一种用于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最新模型,它由问题
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背景支持六部分组成。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C.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D.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或采用单机教学,或采用多机教学,或多种教学手段同时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2分)
(一)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4题。(16分)
关于“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册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
《史记·孔子世家》
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偕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筒册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横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鉏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鉏绳称作¨纬绳”、“编纬”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记“燕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患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
毫无疑问,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书”被译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
1.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册的编绳
B.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纬(韦)编即编联简册的纬绳
*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尚未见到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可能是错误的
B.只有“韦编三绝”的“韦”是皮做的绳子,其余编联简册用的“韦”都是“素丝编”和“青丝编”
C.历史上未见到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因此“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是错误的
D.“韦编三绝”的“韦”被译为皮绳,只见于史书的记载,而尚未见过用皮绳编联简册的实物
*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外,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我国已出土的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简册则用麻绳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解析:根据原文,D项中竹简应当是“竖排的”而不是“横排的”;绳子应当是“横向的”
而不是“纵向的”。故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D项。
*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关于这篇短文,作者的意图主要是()
A.考证“韦编三绝”的真实性
B,作者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说明“韦”是汉代“纬”的假借字
C.对如何理解“韦编”的“韦”,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错误的
D.考证我国古代的竹简都是用“素丝编”或“青丝编”编联的,而编联木简则用麻绳
(二)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5~6题
莫让情云遮望眼
①总是一边忘记,一边挖据,触摸历史深远的痛。残剑、泪滴、碎片。目光如渐远的箫声,沿着秋天最后一片苍茫的落叶滑下。
②化心为蝶,翩然于豆古。
③眼前展现出刘备苍白的面孔,握着诸葛亮的手,奄奄一息。我恍然记起这是刘备因兄弟之情无法释然,冒然起兵,才落得这般营烧八万里,托孤白帝城的凄惨结局啊。刘备,刘备我多想突醒你,唤醒一时胡涂的心啊,为了兄弟的感情你荒废了兴师汉室的建愿:你的好见最不会因此而瞑目。
④我抹去悲痛的泪滴,继续随历史长河飞翔,眼前突现诸葛亮挥泪射马说。诸葛亮,人人都说你“千载谁堪伯仲间”,可是你却因感情上的亲疏在街亭这一关键战没中用了本无实才的马谡,致使其六出祁山而寸功来建,成为千百年来任人唯亲者之鉴。你为何也会犯你主公同样的错呢,我的心破碎了,我只很自己,为什么不早成到来唤醒你的理智,阻止悲剧的重演。
⑤背负着沉重的翅膀不知不觉身处一片萧索之中,问一平民今是何世,此人叹惋,原来这恰逢唐朝由盛转衰之时。我复问此人:“唐明皇即位之初礼贤下士,励精图治,出现了开元盛世,如今怎变成这样一派唐景象呢?”此人不无遗憾地说:”唉,当初多好的一任明君,却为了‘一骑
红尘妃子笑’,荒废朝政,大兴土木讨好桶氏姐妹,才是世道沧桑,换了人间啊。”我不知如何安慰他,悄悄地飞去。不知多久,眼前展现着一片“马嵬尸前草青青”的凄凉景象、我深知我无法唤醒,也无力唤醒唐玄宗了。又是让感情蒙蔽了内心啊!
⑥我失落地飞出历史的长卷,不觉叹息那一幕幕因为情感的牵绊而造成的悲剧。
⑦我知道,我无法唤醒历史,但是历史却在唤醒我们,唤醒我们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件事,而不要用感情来作出失误的判断。秋风萧瑟,落叶无声,历史用深远的声音唤醒我们:莫让情云遮望眼。
5.请找出第③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③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6分)
错别字甲“()”,修改为()
错别字乙“()”,修改为()
病句()
修改()
6.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
鲁迅《拿来主义》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已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鴉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莱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同单元的选文还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短文三篇》
【单元介绍】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
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
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完成课后第四题“联系实际,全班式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一)导入
(教师介绍朱自清的生活经历,期间穿插学生朗诵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片段,包括《我是扬州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白水祭》、《背影》、《悼亡妻》等。)
(教师带领同学概括文中出现景物的特点,分析写作方法,体味文中的语言美)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生:精美的语言、贴切的修辞、完整的结构……
师:请看这幅简单的叶片图,我们发现了它并不完整,块少的是
生:叶子的主脉,也就是文章的主干。
师:文章的主干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再次走进《荷塘月色》。
(二)分析课文
请同学回签文中的景物可分成哪几部分?
生小路、月色下面的塘、荷塘上面的月色、荷塘四周。
师:根据课文分析这几处景物的特点(答案不必统一,能够体会出作者努力营造的意境即可)
生:小路—幽僻
荷塘月色—一恬淡、安静、朦胧
荷塘四周—一热闹
师:清同学们思考,在这或幽僻或朦胧或安静或热闹的景色当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出门时—一不平静
在小路上——得到自由,超脱
欣赏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聆听荷塘四周的热闹—一重归失落
惦记江南——无限向往
师:大家可以看出,文中的景物,已不是单纯的作为景而出现,它被作者的感情涂上了一层新的色彩,这也就是散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整体感知,体会升华
师:请同学们听三段音乐,然后说出哪一段的感觉与《荷塘月色》的风格最接近。
(播放交响乐《命运》、琵琶曲《十面埋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事先将台湾作家颜元叔的文章《荷塘风起》印发给学生,以备课上之用)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两篇文章,在头脑中分别作两幅画,然后将心目中的图画描绘给同学听。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从色调、色彩、构图等多个方面作描绘,但要说出他们清幽与明丽的不同意境色彩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样的荷塘,却能构筑出截然不同的两幅图画?
生:《荷塘月色》清幽的意境,是由朱自清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感情相结合而产生的。而《荷
塘风起》虽然也描写了一个荷香芬芳、宁静翠绿的世界,但它是由阳光、荷叶、清风和“我”的情感乳交融而形成的,所以这样的意境更多地染上了阳光明丽的色彩。
(四)总结
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家的笔下,景物因人的出现而变得充满动人的色彩,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是否也应用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景物,从而使它们焕发出个性化的魅力呢?让我们一同来试试看,做到心中有爱,做到笔下有情,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以上是一位教师教授《荷塘月色》的教学片段,阅凄材料,分析教师是怎样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的。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