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九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话产生于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言声韵,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C.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小说
D.《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
2.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包括()
A.学科学习目标
B.一般性发展目标
C.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
D.情感目标
*
3.依次与下列别号正确配对的一组是()
青莲居士 少陵野老 墨憨斋主人 柳泉居士 湖海散人
A.李白 杜甫 冯梦龙 蒲松龄 罗贯中
B.李白 白居易 张溥 辛弃疾 柳永
C.李白 杜甫 冯梦龙 辛弃疾 罗贯中
D.李白 白居易 张溥 蒲松龄 柳永
*
4.“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句诗的作者是()
A.杜甫
B.白居易
C.李贺
D.屈原
*
5.阅读下面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荀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的诗作《钱塘湖春行》《忆江南》《春夜喜雨》《琵琶行》均选自《白氏长庆集》。
B.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四个吝啬鬼的形象,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
C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韩愈,他的主张是“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等,苏轼赞之为“文起八代之衰”,
D.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的传奇有蒋防的《霍小玉传》元稹的《莺莺传》、李朝威的《柳毅传》和白行简的《李娃传》等。
*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具有()
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
8.()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A.义务教育的实施
B.教育机制
C.考试机制
D.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
9.王老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做了以下的工作。请指出来,哪一项是不合适的。()
A.在准备教学工具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B.重点了解了成绩中等以上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依次编写教学计划。
C.认真钻研教材,很好地运用手中的参考书和教学资料,并认真准备随堂测验的问题。
D.在上课前,检查教学用书、黑板、粉笔、课堂所用的教具等。
*
10.班级集体授课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下面关于班级集体授课的局限性分析中,错误的观点是()
A.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同学需要的媒体不同,全班教学整齐划一,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
B.许多学生同时需要教师不同的帮助时,处理起来非常困难,很难做到个别辅导。
C.由于学生处于不同水平,合在一起教会使学得快的学生感到乏味,学得慢的学生感到灰心。
D.由于学生数目过多,全班集体授课只能传授一些简单的知识。
*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
B.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倍受信赖的。
C.天安门广场等七个红色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D.中央财政将逐年扩大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财政也将设立助学专项资金。
*
12.下列选项中“者”字用法与其余选项不同的是()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C.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
13.阅读课题研究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某校开展“构建大语文教学圈”的课题研究,组织了“名著阅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组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和阅览室,借阅文学作品,静心阅读思考;与省、市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带领学生听取专家关于文学作品阅读的专题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沙龙”活动,定期交流读书心得,分享学习经验。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融合。
B.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交流、合作。
C.体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点。
D.体现了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14.阅读写作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节写作审题指导课后,教师访谈学生,请学生回忆“哪位同学的审题思考表现最好”。有学生说忘了,想不起来了;有学生能提到某生,但不能说出该生审题思考的具体表现。教师就此做了反思,调整教学思路后,又上了一节课,课后访谈学生,学生多能说出自己在审题思考上的学习收获,两位同学就某生的突出表现,回答如下:
生1:他给想象限定了一个空间,不是胡乱的想象,主要说的是对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的想象。
生2:应该说他的想法更进了一步,别人的认识都是说想象,但没有说到好与坏的问题,而他谈到了想象的好与坏。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第一次上课,学生不能回忆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学无效。
B.第二次上课,学生的回答显现出他们对审题思考过程的认识。
C.第一次上课,教师想达成的目标与学生实际达成的目标有差距。
D.第二次上课,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促进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的读书人早就意识到,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仅可以强健体魄,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还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现在出外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参加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感受到旅游文化的魅力。
请有选择地参加下列活动。
一、家乡风景独好
无论你生长在祖国的哪一片土地上,是塞北草原还是江南水乡,是高原牧场还是海滨渔村,是边陲小镇还是深山村落,你总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看到祖国古老文明的印记。
二、模拟旅游趣闻多
新疆、西藏、贵州、甘肃、云南、四川、内蒙古等西部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中央提出“开发西部”的战略,更激起了人们了解西部,探访西部的热情。
三、名胜古迹对联考
在我国大部分旅游胜地,都可以见到精彩的对联、题咏,例如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
【单元导语】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古代诗文的阅读,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由五首古代诗歌组成外,其余四课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
浏览山水名胜并用优美的文辞记录所见所感,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中常有的风雅韵事。因而山水游记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本单元所选的几篇山水游记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
【课文相关说明】
本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背起行囊走四方”,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次活动,提供四项与旅游文化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通过这次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开阔眼界,体会语文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大语文”的学习观念,在生活中处处学语文,运用语文。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请根据材料,为八年级第六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进行活动过程的设计。
三、案例分析(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
阅读《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并进行评析。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生: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生:柳永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
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师: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文学作品,常常是情与景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故都的秋》,体会作者郁达夫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介绍作者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笔下,哪一句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生: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师板书:清、静、悲凉)
师:哪些段落描写了北国的秋?
生:3~11自然段。
师:文章是通过哪些画面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自
生: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
师: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
生: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师:为什么作者要从声色的角度来刻画秋景?
生:声色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入其境。
师:江南的秋有什么特点?
生:“慢”、“润”、“淡
师: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江南的秋?
生:对比、烘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四)精读课文分析鉴赏
1.齐读课文第3段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常的景物来写故都的秋?
生:租来的一橡“破屋”,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长的秋草”……
师:回答很好,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写了哪些秋色?
生:碧绿、青天、蓝朵。
师:秋色的特点是什么?(颜色的格调)
生: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师: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生:冷清
师: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哟!透人肌骨。又写了哪些秋声呢?
生: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师:写了秋声,可我们还说它“静”,这是什么写法?
生: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
2.指名学生读第4段
师:这四句话从哪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
生: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个一只中读个
师:突出“故都”秋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
生:静
师:最后一句通过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绦,给人以清闲、落寞的感觉,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用一个字概括。
生:清。
师:“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用两个字概括。
生:悲凉。
师:“梧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思是什么?
生: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幕
师:非常准确,是啊,“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秋”,徐再思在《水仙子》中的感受与作者竟是这样的相似。
3.读第3~8段,品味“秋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