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十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初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是:第一,倡导()的教育。第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第三,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第四,倡导建构的学习。第五,形成正确的()观念。第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
A.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
B.全面,和谐发展评价
C.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审美
D.全民的、基础思维
*
2.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
3.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批改作业
D.考试
*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
A.原型
B.原型启发
C.问题情境
D.问题对象
*
5.元杂剧有四大家不包括()
A.关汉卿
B.马致远
C.王实甫
D.郑光祖
*
6.教师在教室里建立“班级书柜”,放置各种读物,并定期推荐热点图书。该教师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达成的目标是()
A.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B.学会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
C.学会选择阅读材料,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D.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
7.下列句子中“与”字词性与其他不同的是()
A.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B.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C.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D.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
8.下列作家中的美国作家是()
A.欧·亨利
C.莫泊桑
B.高尔基
D.狄更斯
*
9.阅读下面一位教师讲解《项羽本纪》时的教学步骤:
教师导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我们都很熟识的荀子名言,意思是君子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区别,君子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项羽本纪》,请同学们在关注项羽命运的同时,思考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给了我们什么教益?
学习探究
①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能引起自己思考的材料。
②四人小组交流,谈各自的思考。
③全班交流,每小组一人发言(可小组推荐,可自荐)。
(学生的发言异彩纷呈,争奇斗艳,一吐为快。课堂气氛热烈。)
整理表达
①教师引导。
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热烈,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觉同学们的表达是沿一条基本的脉络展开的,这就是“材料——观点—阐述—用例——类比——作结”(强调,举例,板书)。经常,我们的脑海里会闪现出各种思想的火花,有很多的思考和想法,但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有的人却不会把这许许多多的想法整理出来,清晰表达。刚才发言的同学为什么能给大家收获、能给大家启发?因为他们有思考、有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表达!下面我们采用这些同学的表达脉络模式,把自己的想法再整理一遍。闭上眼睛,自言自语。开始!
②学生整理思维、清晰表达。
③教师布置议论文写作。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课教学环节清晰,教学步骤简单。
B.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乐趣,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充分体验了挑战智慧的快乐。
C.教师在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的发现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宽阔的空间。
D.无论是阅读还是讨论,教师都没有关注到学生个体的差异。
*
10.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
魏书生曾说:“学生批改作文的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为此,必须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我认为魏书生的批改方法值得借鉴:一是最基本的部分,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二是实质性部分,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看文章结构、看表达方式、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件“艺术品”,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
对上述做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互批改,贯穿一个“赏”字。
B.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C.学生不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学生不会引以为戒。
D.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可以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又可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
11.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反思。
第二节课上,我先展示出上联:“韧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叫学生用课文内容来试对下联,在对之前,简要地讲解了对对子的要求,如上下句字数相同、对仗工整,还要求意义相联、平仄协调等。这下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了,很认真地看起书来,因为要对出对子肯定要熟悉课文内容。我叫学生主动上去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上去写,一下子就写了六七句,有的学生写:“坚似磐石,情仲卿殉情挂南枝。”有的写:“坚若磐石,痴府吏违母缢庭树。”这些答案令我很惊喜。然后我趁热打铁,叫学生自己分析选择最好的一句,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叫他们来说对得是否工整,哪个词最好,讨论得很激烈,最后选定一句作为下联:“坚若磐石,痴仲卿违母缢庭树。”经过这一环节,接下去的内容就讲得很顺,整节课气氛都很热烈。这是我心情最愉快的一节课,学生也学得轻松,既达到掌握课文内容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我对学生又有了信心。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评价,不合适的一项是(    )
A.要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必须多思求变
B.“对对子”的方法本身就是一种语言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C.要选择学生最易接受的切入点来讲授课文。
D.虽然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但脱离了语文教学方向。
*
12.下面是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
欣赏画面,体会“物我合一”的“真”与“美”。
(1)欣赏第一幅画面:
师:指一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找出画面中的具体物象。
生答,师明确:破屋浓茶小院碧天漏光残垣蓝朵秋草。
师:我们来具体看一看这些物象的特征。
问:天色是怎样的?
答: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问:这样的天色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答:高远、洁净
问:这与故都秋景的哪个特点相符合?
答:清
问:鸽声是什么样的?晴天下驯鸽的飞声。
问:这与故都秋景中的哪个特点相符合?
答:静。以闹衬静。
问:再看日光、牵牛花、秋草,还有那屋、墙又是什么样的?
答:日光一丝一丝漏下来,牵牛花的蓝朵最好,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破屋残垣。
师:给人带来几分寒意的日光,冷色调的牵牛花,生命即将终结的秋草,还有那破屋残垣和小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答:身临其境的感受。
问: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答:像北国的秋天一样,清静悲凉,这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教师如此设计的目的是()
A.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散文情景交融的美
B.为了总结概括感知课文。
C.由介绍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入手,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D.让学生理解散文写作的表现手法。
*
13.阅读《三国演义》人物分析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课前(多媒体显示:课题)
导入(多媒体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画面,小声播放此段音乐)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适合中学生课外阅读、鉴赏。上学期,我们布置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同学们做了大量笔记,写了多篇读后感。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三国”中的人物,同时也检验同学们课外阅读的效果。
《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细致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这节课,我们对其中一个重要人物展开讨论。
这个人物,有的说他是英雄,有的说他是奸雄,他是谁?(曹操)
(多媒体显示:曹操画像。是英雄?是奸雄?)
下面,我们用辩论的形式来讨论。
辩论会
讲述:在我左边的四位是正方,辩题是:曹操是英雄;在我右边的四位是反方,辩题是:曹操是奸雄。
总结归纳
不文,不升文,文升古区
①讲述:曹操是英雄?是奸雄?这是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的话题。刚才,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争辩。现在,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请欣赏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两个片段。
(多媒体显示:“横槊赋诗”和“梦中杀人”片段)
②从同学们的辩论和电视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性格复杂的人。
③请同学们根据辩论、小说、电视剧对曹操作一下总的评价。(注意大屏幕的提示。)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案例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讨论、辩论的方式,遵循了组织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
B.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关系,起到平等参与、适时点拨指导的作用。
C.教师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乐曲等结合)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兴趣,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D.教师过分看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1~3题。
李密《陈情表》原文及相关材料。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亲视养,臣少多病,九岁不行,了孤,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动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使,荧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幕,臣待汤药,未曾废离。
建是朝,泳浴清化,前太守臣察臣孝,后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思,除臣洗马,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积,诏书切棱,责臣通慢,那县通追,很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骂: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猿狈。
推圣朝以孝治天下,儿在故老,犹蒙育,况臣孤答,特为尤甚。且臣少住伪朝,历职郎暑,本图窗达,不补名节,今臣亡国贱,至微至陋,过蒙拔报,完命优,岂敢盘极,有所希冀!但以刻目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回,祖母到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目短也,乌鸟和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葛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刘侥幸,平保余年,臣生当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遂拜表以闻。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第四课,同单元的课文还有《归去来兮辞并序》《膝王阁序》《道遥游》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怀才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
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能够熟读成通,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请结合下述(古文观止》对本文的评语,说说为什么会有“悲侧动人”的效果。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侧动人。
三、案例分析(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请批改下面这篇作文,要求改正文中的错别字(在错别字上打X,改在右侧的边自处),改正划横线的病句并指出病因,至少写3条眉批(写在边白处),在文后写出评语。评语要求能够简明、准确地概括本文主要的优缺点,并对学生今后的写作具有指导作用。
我为妈妈做早餐
昨晚,妈妈一个人义挑灯夜战到“太阳钻出被窝”。
早上我醒来,推开妈妈的房门,只见疲惫不堪的妈妈还在熟睡,睡得那么甜,一缕阳光从门缝里照射进来,照在妈妈安评的脸上,她逐乱的头发间沾着零星的稻草屑,透过窗户看着场外堆得像小山似的稻子,我的心不禁一颤,这些天农按,爸爸又不在家,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妈妈一个人在撑着,真不容易呀!看着这样的妈妈,我真想为她做点什么。
做什么好呢?一是我厨艺有限,二是时间有限,在寻找“可利用资源”的时后,碗柜里几个鸡蛋的“倩影”让我一下子计上心来,我给妈妈煎荷包蛋吧,这是妈妈最爱吃的,也是我最拿手的,我打开召气灶,把油放进平底锅,待油在锅里喧闹起来之后,便把鸡蛋在灶台上一磕,两手一板,蛋清便”争先恐后”地涌进锅里,只见蛋黄在锅里“啪啪”地跳着,透明的蛋清像吹了气的泡泡糖,鼓出了一个个泡泡,周围的边微微卷起,渐渐地,软乎乎的蛋黄变硬了,我位上面均匀地撒一点盐,然后把鸡蛋翻个身,不一会,鸡蛋被油滋润得像一块黄宝石,又撒了一点盐,这样,外焦里嫩的鸡蛋就煎好了。
接着,我又照此方法连煎了三个鸡蛋,金灿如,香喷喷的鸡蛋整齐地排列在碗置,我真想偷吃一口,哪怕是小小的一口,但是眼前马上出现了妈妈正弯看腰,满头大汗地在地里收割挑灯夜战。想到此,我伸出舌头了嘴唇,使力咽下一大口口水,把冒着香气的鸡蛋轻轻地放在妈妈床边的柜子上,我轻轻地掩上门,常着书包上学去了,窗外,当顶的阳光正明媚。
【评语】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