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
1.在古代西方教育中,倡导“产婆术”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亚里士多德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
2.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一论断表明()。
A.遗传素质最终决定人的发展
B.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
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
*
3.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提倡“学思结合”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
4.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D.互补性
*
5.19世纪在欧洲国家兴起了一种学制,它将学校系统分为两个既互不相通、又互不衔接白勺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这种学制的类型属于()。
A.双轨制
B.单轨制
C.分支制
D.多轨制
*
6.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穿戴“攀比风”,刘老师组织开展了一次主题班会。通过讨论、交流形成积极正面的班级舆论,影响了每一个学生:该活动贯彻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教育与纪淨约束相结合原则
B.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C.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
7.在品德的形成过程中,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A.评价
B.依从
C.认同
D.内化
*
8.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R.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3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
9.在心理健康课上,同一批学生在第二次进行同样内容的人格测验时获得的分数与上一次测验差别较大。这说明该测验存在的问题是()。
A.信度问题
B.效度问题
C.难度问题
D.区分度问题
*
10.杨老师讲授圆的周长时,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上的突出贡献。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杨老师遵循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知行统一原则
*
11.学生小阳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形成技能、技巧。这种教学方法是()。
A.实践法
B.练习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
12.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日”跟“曰”。这一现象称为()。
A.消退
B.保持
C.刺激分化
D.刺激泛化
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日”跟“曰”,属于刺激泛化: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保持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
13.小李为了考到年级第一名,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是()。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内部动机
*
14.赵越在面对问题情境时,能有独到的见解。这体现了他具有创造性思维的()。
A.流畅性
B.变通性
C.适应性
D.独特性
*
15.小兰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喜欢把一系列子问题组合起来,倾向于从全盘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小兰的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整体型
C.场独立型
D.序列型
*
16.黎辉行动比较缓慢,沉稳踏实,言语较少,喜欢安静思考问题,表情平淡,不易激动。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黎辉的表现属于()。
A.强、不平衡型
B.强、平衡、灵活型
C.强、平衡、不灵活型
D.弱型
*
17.王云在学习英语音标时总是受到之前学习的汉语拼音的干扰,这属于()。
A.—般迁移
B.特殊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
18.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观点,“背乘法口诀”属于()。
A.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B.有意义的发现学习
C.机械的接受学习
D.机械的发现学习
*
19.学生性格过分内向,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说话时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这属于()
A.嫉妒心理
B.抑郁状态
C.强迫行为
D.社交恐惧
*
20.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研究学生的能力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能力。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内容包括()。
A.个人信息、群体关系、学习生活环境
B.学习态度、同学关系、父母社会关系
C.个人信息、校园舆论、学生的家庭地位
D.身心素质、个人微信、成长家庭背景
*
21.转学生小红在加人新班级之前总是担心不适应新生活,但进入新班级后,她深深感受到了班级的温暖,和同学老师相处也非常融洽,甚至为自己能够进入该班而感到自豪。这体现了群体的()。
A.归属功能
B.支持功能
C.认同功能
D.塑造功能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23.考试是检查学生成绩的唯一方法,
24.注意的广度就是注意的分配。
25.技能的形成与陈述性知识无关。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27.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28.简述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29.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后,王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测量一个啤酒瓶的容积?比一比谁的计算方法多。结果只有寥寥几个学生举手回答,而且仅仅使用了一种方法。王老师认真地进行反思,认为上述问题可能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造成的,学生仅仅把这个问题当成一道习题来解答。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而有所创造呢?王老师布置学生带来啤酒瓶,准备好水,让学生独立研究,再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们兴趣盎然,除了几种常规的方法外,还创造性地探索出几种方法:
       同学甲:把啤酒瓶装满水后,再把水倒进量水杯就可以测量出来了。
       同学乙:先在啤酒瓶中装满半瓶水,测量水瓶的底面直径与水的高度,然后把瓶口堵上,倒过来,计算酒瓶中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加上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啤酒瓶的容积。
问题:
(1)上述材料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教学方法?
(2)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起的作用。如何发挥这种作用?
31.材料:
       王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青年教师。他认为学生要想成材,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对待家庭作业的问题上,他要求学生必须完成作业,不能拖拉,否则就会采取相应措施惩罚学生。比如,在一次检查作业时,他发现小刚没有完成作业,于是,他命令小刚中午不能吃饭,必须先补作业c由于作业较多,小刚中午没有吃上午饭,只能在饥饿中继续下午的学习。王老师认为这种做法非常有效,因为实施这些方法后,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问题:
王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请运用需要层次理论对王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问卷星提供技术支持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