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七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4.下列作家、作品、朝代(或国别),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6.提出“教师一方面是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生活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的教育家是()
* 7.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 8.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 9.教师的批评与不赞扬,与学生的学习成绩()
* 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 11.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课下作业的一个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个生宇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提出了“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2.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带工老板就好像赶鸡鸭一般把一大群①(没锁链的奴隶)赶出来,包身工走进厂去,外面的工人也走进厂去。②(织成衣服的一缕缕的纱,编成袜子的一根根的线,穿在身上都是光滑舒适而愉快的。)可是从原棉制成这种纱线的过程,就不像穿衣服那样愉快了。纱厂工人的三大威胁,就是音响、尘埃和湿气。选择题:
上文②处打括号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3.阅读《长亭送别》课堂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幻灯片提示:中国古代戏曲鉴赏《长亭送别》·王实甫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教师设计好这些文字的排列方式且注意美观。)
师:文学家、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女孩,和她作一次亲密接触。
(幻灯片投示:《长亭送别》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大胆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一与张生私订终身。老夫人知道
后,以相国之门三菜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威逼张生“上朝取应”,并气势汹汹地扬言:“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无奈,张生只好启程赶考。课文就从这里开始。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词,由莺莺主唱。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投影时,教师特意把“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攴曲词,由莺莺主唱。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了莺莺送行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变成彩色,且将“四个场面,十九支曲文”变红加粗)
师(生读):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投影,初步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师:关于“四个场面”,我已经布置大家在预习时进行概括和归纳。我们就先说说四个场面吧。
(生习惯性地自主交流)
师:大家可以假设自己身临其境,将她心比你心。该是怎样的四个场面,每个场面又该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呢?
(四个学生各说一个场面及情感表现,教师投影四个相应的场面及情感表现)
(幻灯片投示:①长亭路上(1~3)愁苦怨恨;②长亭饯别(4~11)缠绵依恋,无可奈何;③长亭话别(12~1⑦)临别叮嘱,无限关心和担忧;④长亭目送(18~19)依依不舍,别后苦痛)
师: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很好。“四个场面”让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下面再说说“十九支曲文”。
师:关于十九支曲文,祝肇年先生的说法很受人赞同。
(幻灯片投示:祝肇年《情境交辉——读〈西厢记·长亭送别)随感》:“《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教材P142:《长亭送别》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师:所以,我们这节课准备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
(幻灯片投示:教学目标:声情并茂品赏长亭送别,抓住意象感受离愁别恨,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师:《长亭送别》的十九支曲文,经过大家的“公推直选”,最终有五首曲子“金榜题名”!
(幻灯片投示:十九攴曲文的名称,其中把〔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一煞〕、〔收尾〕五首曲子变红加粗)
* 关于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阅读《孙权劝学》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本堂课重难点突破较好,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紧跟课题;改变以往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端坐课桌旁的课堂模式,而是分小组围坐在一起师生平等对话;小组竞争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气氛分外活跃:课前收集有关读书、学习的诗句格言的思路较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缺点是:小组人数过多,致使小组合作过程中很多同学参与机会少;有些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回答问题表现优劣,可先让其他同学评点,这有助于学生听讲时更加认真并能对自己今后完成学习任务时的情况准确做出判断。
*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在一次语文课上,陈老师正和同学们尽情地“畅游”在《顾和园》这幅清新、美丽的“画卷”中,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课文第四自然段第四句话中的“滑’字,应改成“划船’的‘划’,
划过’。”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提问,似乎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同学也似有所悟,都纷纷发
表自己的看法:“是啊,应该是‘划船’而不是‘滑船”。“是不是印错了?”“也许是作者错了。”有位同学提议:“老师,我们写封信去问问《颐和园》的作者吧!”陈老师对此的做法是:第一,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同学们安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第二,针对同学的质疑,陈老师提出了三个思考题:一是昆明湖静得怎样?绿得怎样?二是昆明湖美吗?美在哪里?三是让同学们思考用“滑”还是用“划”字好?
* 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二、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分析下面的文章,回答1~3题。
耳边杜鹃啼
罗琅
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城》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
据说杜鹏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踟蹰”,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
鹃花,传说是因杜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的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
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他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鸟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啼”哩!
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
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
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
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多选题】
2.文章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选取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对“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2题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入?”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置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表死无憾也。养生表死无感,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岸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来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单元导语】
本单元教学古代议论性散文。
文言文阅读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本单元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45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任选一个课时)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