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四

本套试题由悟课教育教资教研组编辑整理,适用于参加高中语文教师证考试的同学。
提交答卷后会有答案解析作为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 1.在学到李清照《一剪梅》的时候,有学生对其中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甚理解,就问老师,一种相思怎么会是两处闲愁呢?下列教师的解说最贴切的是()
* 2.当我们考虑修正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时候,下面的哪一条最重要?()
* 3.沈老师利用电子邮件与同学交流,请问,以下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4.以下对批注教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5.意象的运用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象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以下用到了“赋”的方法的一项是()
* 6.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 7.“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这句话是()说的。
* 8.()是一种直观、互动、有个性、针对性强的作文指导方式。
* 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10.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1.下列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2.下面是老师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第二课时的课堂环节:
比较阅读
1.则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读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因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读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
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
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
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学生齐读第二段
反复诵读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找出来大声地诵读,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拓展训练
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不少于四句)。几分钟后指定两
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师生互评。
布置作业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试着把它演讲给家人听。(如条件允许,可举办次班级演讲比赛)
* 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下面是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
在新课程实施中,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新课改关于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教学理念,片面地道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围和活跃。于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热闹
繁荣”的景象: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但学生们在热闹的课堂中却收效甚微。
以下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4.下面是教学论文中的观点:
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许多语文课上,幻灯片、动画代替学生的朗读、分析、理
解,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 
* 造成以上的原因,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5.下面是某位教师的教学反思片段:
最后,找到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抓住关键,从教师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课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比如在讲解诗歌鉴赏课时,教师先从分析《月满西楼》《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处开始,引起学生的向往,再讲解诗歌鉴赏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如在讲写作人物描写时,引入《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叉长……”指明具体的动作,肖像等描写就会让文章生动。
* 对教师教学的分析不合适的一项是()
二、阅读理解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
动物游戏之谜
在麵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鴉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摸、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岀动物攴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
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发现,幼小的黑程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早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热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美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的游戏带有眀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岀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
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镀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象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课文介绍】
《动物游戏之谜》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同单元的课文还有《宇宙的边疆》《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等。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科普文章。优秀的科普作品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在弘扬科学精神。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要重视科学精神的熏陶,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受科普文章语言清晰、简捷、准确的风格。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20分)
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3.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列练习。(25分)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2题。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鷹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单元介绍】
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第一篇基本篇目,属于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学科考试说明》中也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为数不多,不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要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及社会背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去理解本词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体悟表达的感情。
注重学生对诗歌的整体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诗歌里具体的细节去挖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注重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45人。
【教学条件】
1.结合本词的背景,谈谈你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理解。
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该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