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高升专语文统一考试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本试卷中所有加点字,都由加粗字代替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每小题4分)
* 1.下列词语中括号内的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组是 ()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3.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对创业者与资本来说,在商业             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                         ,否则辛苦抢占的                       有可能得而复失。
* 4.下列句子中,括号内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华夏大地上的古村落民居,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                                                    。                     ,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历程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生动地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是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面对一棵大树,人们经常会赞美阳光下勤勤恳恳的绿叶,它们是充满工作热情的榜样; 也会大力讴歌居于地下默默无闻的树根,那可是无私奉献的楷模。可是很少有人会去深究: 根吸收的水分和氮、磷、钾等矿物质是如何被送上枝头的?绿叶做成的“面包”又是如何完成 对根的能量补给的?其实,在它们之间有一道有序有效的“桥梁",这就是维管束。
     说到维管束,先要说绿色植物的发展和进化。如果绿色植物一直生活在水中的话,那么 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与环境亲密接触,就谈不上谁给谁提供什么,自然也就不需要什么运 输通道。然而,植物要走上陆地,要争取更多的空间,就不能总趴在地上。为了地上部分不 至于离开水而死亡,一些细胞开始扮演专职交通员的角色。最原始的细胞,连成了管道,管 道聚合成了管道束,一条运输养分的高速公路就此修建了起来,这就是维管束。最先在陆地 上站稳脚跟的,正是率先装备了维管束系统的蕨类植物。它们在陆地环境中超越了苔薛,取得领先地位,并不断被继承、发展和优化。
维管束表现植物智慧的地方在于,它们不光是架设了运输桥梁,还对桥梁用途进行了划分,包含着植物进化中对提高运输效率的考量。根据维管束自身构造及其运输功能的差别, 维管束又可以分为木质部和韧皮部。一般来说,木质部居于树干中心,由管胞或者导管连接而成,负责运输水分和矿物质。俗话说,“树活一层皮",韧皮部就处在这树皮中,负责从上到下运输蔗糖等碳水化合物。除了运输物品有别之外,木质部和韧皮部还有一个关键的区别, 就是成熟的木质部细胞都是死的,而成熟韧皮部的筛管细胞都是活的。并且由于筛管运输 的是大分子有机物,所以在精简了细胞结构、增强了透性的筛管细施中还有一种被称为“伴胞”的小细胞,负责提供支援。
      要维持正常的运输工作,维管束自身也需要营养供应,所以在维管束之间还间杂分布着 一片片”薄壁组织,从木材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从树心到树皮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纹路,就是它们了。根据它们的形状,人们称其为木射线,不要小看这些木射线,正是它们的存在,树干 大质部的水分才能供应给韧皮部,而后者的碳水化合物也是通过这些“桥间之桥”传递给前 音的;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小桥”存在,才使得树木的腰围可以持续不断变粗。
和现实生活中的桥梁一样,维管束也有使用年限,并且寿命通常都很短。对于草本植物 关说,维管束跟植物体共生共灭。就算是像苹果树这样的木本植物,木质部导管的使用年限 乜不长,通常是1〜2年,韧皮部筛管的年限也超不过2年。这样看来,生长数十年甚至上千 三的大树,废弃的维管束不在少数,但它们还能茁壮成长。这主要是因为在韧皮部和木质部 ,间还存在专门制造维管束的细胞,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同时向内形成木质部导管,向外形 戈韧皮部筛管。只要这个形成层存在,就会不断制造出韧皮部和木质部,从而使树木生命延 渎下去。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与其说是树活一层皮,还不如说树活一套维管束。
* 7.下列有关“维管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8. 对第三段文字中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9.对第四、五两段文字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10.下列短语,最适合做文章标题的一项是 ()
三、(25分1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
                                                                          村庄的骨骼
       故乡多石头。
       嶙峋的岩石,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半隐半现的青石、红沙石,——交给村庄去记忆,交给 微风去垂询。我想,远古时期,故乡应该是一片海洋吧?透过石头的纹理,我能触摸到一种 来自大海的力量和温度。
石头是村庄的骨骼。有了石头,村庄矗立得很硬气。与庄稼、树木一样,石头也是乡亲 们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他们的院子用石头砌出低矮的围墙,吃饭用的桌凳是用一块石板和 几只方石随意垒就的,牛、猪、鸡等牲畜的草棚,用的也是石头底基。乡亲们都把石头当成了 自家兄弟,而不仅仅是一件件器具。
       石头呢,往往知恩图报,用它们的硬度和灵性点数着乡亲们的悲欢。有时候,你生气了, 不妨就拿山路上的石子出气。你伸出脚,狠狠一踢,石子咕噜噜跑出很远,回头哀怜而调皮 地看你,你的心怦然一动,会“噗"地笑出声来。再有,一只鸡,或者羊,不听话了,你捡起一块 石头,“嗖"地一声扔出去。半空中,石头忽然动了恻隐之心,就悄悄偏离了要惩罚的目标。 当然,你不会责怪石头的自作主张,反而感谢石头及时领悟了你的仁慈。
       父亲与石头的感情很深。父亲平生有两大愿望:除了供我们兄妹几个读书外,那就是要 用石头造一座坚固的房子。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多余的钱没几个,但力气是不惜 的。父亲选好了一块朝阳的坡地,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沿着高点直直地切下,清理出一片平整 的地基。可以预料的是,土层中潜伏的那些规模庞大的石群与父亲的徒手之间将会有一场 艰苦卓绝的战争,但我感到父亲似乎没有任何的犹豫和退缩。很多时候,父亲都是早早地出 工,干到很晚才回来。父亲带回一身的冷气,手也被石头磨出了 一道道的血痕,可他的脸上 始终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父亲与石头的对话终于结束了。五年还是八 年?我至今仍无法回想清楚这个重要的时段。因为在父亲孤军奋战的时候,我们这些不肖 子女们正在山那边的教室里虚度光阴呢。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就是那些堆积如山的材石, 每一块都是父亲血汗相濡的兄弟。
       最终,这些石头们互相咬合着,心甘情愿地为父亲搭集成冬暖夏凉的石屋,成为父亲朝 夕相守的朋友。
       父亲是在一块石头上坐着乘凉时离世的。那是夏天的一个傍晚,天气很闷热,山边的火 烧云燃放得很绚烂。父亲光着膀子,肩头搭一条旧毛巾,虽然肋骨嶙峋,但仍硬朗得如一块 花岗岩。然而,父亲却像大山一样倒下了,年仅68岁。父亲过世后,哥哥特意在他的墓道里 放进一块石板。是让父亲歇脚用的吧?哥哥非常了解父亲对石头的感情。
       父亲故去十年了,石屋早已长满了青苔。哥哥想把石屋卖掉,把母亲接到城里住。谁知 母亲说啥也不同意。她说,守着老屋,就是守着一份念想,她哪儿也不想去。哥哥拗不过,只 好随她。
       母亲的床头放着一块扁圆形的鹅卵石,是父亲从山里捡回来,送给她磨手上的老茧的。 30多年了,母亲一直没舍得扔。如今,这块鹅卵石晶亮光滑,已经像玉一样温润了。
11.文章第三、四段是怎样描写故乡石头与乡亲们的情感的?
12.父亲“用石头造一座坚固的房子”的经历,带给“我"一些怎样的感受?
13.作者用一段文字描述了父亲离世前后的情形,表达了对父亲怎样的情感?
14.文中母亲说“守着老屋,就是守着一份念想”。如何理解母亲所说的“念想”?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 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 物,未尝征于声色。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儆将来。"翁笑曰: -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
       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 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6.最后一段“异史氏曰”,与前文的叙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作用?
17.这则小故事,阐发了什么样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8.诗的前两句写景,反映了边塞的哪些特点?
19.诗的后两句写了戍边将士怎样的精神风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五、作文(60分)
20.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人生难免遇到波折。面对波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作出不一样的审视和思考, 收获新的人生经验。
请以“波折”为话题,选择你熟悉的一个方面或角度,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有真 情实感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题目:
加载中...
如果由于网络原因导致此框一直不消失,请重新刷新页面!